10年來…1770座大安公園耕地蒸發了
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聯合報
豪華農舍成為變相「別墅」侵占農地、農地「商品化」;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寬鬆、一年耗費國庫五百億元...,這些都是存在多年的台灣農業怪象。中研院昨天公布「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首度針對農業政策做全面性建議,由廿六位專家為農業把脈,開出停止農宅興建辦法、訂定老農津貼落日條款等「藥方」。
去年二月,中研院長翁啟惠指示院士廖一久、周昌弘召集農業專家研議農業議題,當中包括兩位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陳希煌,去年底完成「農業議題建議書」,並在二周前送至總統府及行政院。
建議書點出,台灣優良農田快速流失、糧食自給率低、長期稻田休耕影響生產、老農津貼淪為政治籌碼等結構性問題。
建議書中直指,二○○○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與農宅興建資格後,十年來,台灣已有相當一千七百七十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有相當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被拿去蓋住宅或農舍。中研院表示,去年總統候選人辯論時,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提及「現在看到土地分割嚴重性,五年之內台灣宜蘭可能沒有完整耕地,十年之內北台灣將沒有完整耕地」,絕非危言聳聽。
中研院指出,有些人不經營農業,卻到都市近郊購買農地、登記為農民,在水田中大興土木蓋農舍,自住或轉售獲取利潤。中研院建議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買農地未依規定使用者,應抽取農地占用稅,並提議凍結新購農地興建農宅三至五年,讓政府研修農發條例。同時增加限制條款,限制農舍興建面積、農地及農舍所有權轉移期限等,杜絕購買農地卻不事生產的情形。
建議書也直指「老農津貼」淪為「選舉時的政治籌碼」,建議應設落日條款,或將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對象限制在「農業發展條例」通過前原有農民,也就是民國六十二年前登記在案農民,讓老農福利暫行條例因老農人數逐年減少而終止;或設定適當的期限為分割點,以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觀察站/北台灣農地 早就回不去了
記者 湯雅雯/聯合報
北台灣農地早就「回不去了」。
狗籠農舍、豪華農舍等農宅問題非一日之寒,造成台灣農地「回不去」的原因,除了政府二○○○年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一般民眾可以輕易「變身」農民行列,但在農地上不種田,而是「種房子」;加上中央、地方主管機關長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北台灣「消失的農地」愈來愈多。
中研院建議書點出北台灣多年來,假農舍之名行興建豪宅之實的「潛規則」,這樣的情況幾乎遍布全台,但為何從地方政府到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內政部,十三年來放任問題持續惡化?
答案再簡單不過。因為既得利益者太多,從地方樁腳、建商、財團等「有力人士」,誰不想取得便宜的農地「開發」,等到地目變更,農地變建地,土地價格立刻翻倍漲,一轉手賺了好幾億;有錢人或公眾人物,也把宜蘭當作台北後花園,買一塊地,順勢取得農民身分,蓋「別墅」農舍,假日開車到別墅度假,當當假日農夫,輕鬆愜意。
農委會兩、三年前就發現「狗籠農舍」等農舍變豪宅亂象問題,為了整頓農地亂象,回歸「農地農用」,農委會決定修法,但遭遇到很大的壓力和阻力;直到前年聯合報披露,政府「借力使力」,內政部和農委會終於完成修法,但草案進度仍比預期慢。這一回,政府應趁著中研院「再推一把」、加緊腳步,救回台灣逐年流失的優良農地。
農地是農業重大命脈,但台灣一直缺乏完整的農地政策,開放「農地農用」的「農發條例」早已背離農業發展本意,甚至成了回頭吞噬台灣農地的大怪獸,政府不能再放任綠油油的農地,變成一棟棟的水泥農舍。
農委會:不能有人違法 就把農舍全砍了
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聯合報
二○○七年時任農委會主委的蘇嘉全,在屏東縣長治鄉的豪華農舍遭檢舉為違建,引發外界要求檢討農舍政策的聲浪。
中研院建議政府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農委會表示,中研院建議「一針見血」,不過政府很難一步到位,立即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這對農民衝擊太大,不能因有人違法,就要農民統統不能蓋農舍,那農民農機具要放哪裡?
現行法規,農地主過戶農地後,新地主要兩年後才能蓋農舍;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在宜蘭地區就出現有地主先申請一坪小農舍,也就是「狗籠農舍」,好增加農地「賣相」;新地主購入後再行擴建,成為規避兩年條款的巧門。
農委會水保局表示,自從媒體踢爆宜蘭「狗籠農舍」及農委會前主委蘇嘉全「豪華農舍」爭議後,農委會已和內政部會商完成「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草案,新制規定農舍最小面積為十三坪,不得有一坪的「狗籠農舍」,農地主想擴建還要經過嚴格審核許可;且申請個別農舍,一輩子以「一人一戶」為原則,避免有人申請興建狗籠農舍後,隨即轉手他人。
此外,現行規定「農舍面積不得超過農地面積十分之一」,也修法賦予地方政府主動聯合稽查機制,杜絕非農民將農舍充當豪宅。行政院拍板核定後,最快三月就能上路。
水保局說,政府二○○○年修正農發條例,開放一般民眾可自由買賣農地後,翌年四月通過「農業用地興建農舍管理辦法」,規定二點五分地(七百五十六坪)農地,才可以蓋農舍,且農舍面積也有上限,不得超過農地十分之一;重點是另外十分之九農地,一定要農用,不得種草皮「裝模作樣」。
對於中研院建議廢止農舍興建,農委會表示,中研院建議很好,但衝擊面太大,雖說已合法取得農舍的農民不受影響,但對農地市場絕對會有影響,衝擊「無法評估」;農委會說,全台目前約有三百萬農民,不能因為非農民違法使用農舍,就要把農舍「統統砍掉」,對真農民不公平。
留住農業人才 中研院拋出「雙軌制」
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農業最重要的還是人。」中研院院士廖一久表示,台灣所有學術領域中,只有農業科學超過世界研究水平,但近幾年卻留不住人才,許多有技術的人才跑去大陸發展。
中研院「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中,提出「雙軌制」,建議成立「國家農業試驗研究院(國農院)」與「財團法人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
中研院指出,國際競爭與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台灣農業資源受限,應建立「雙軌制」研發體系。「第一軌」是將現有農業試驗研究單位應整併為「國農院」,改善生技相關博士被大學延攬等問題,提升研究人員素質。
「第二軌」則是參考工研院,以財團法人形式成立「農科院」,強化整合生物科技研究,以技轉與商品化為重點,落實生物科技產業畫;並結合觀光、文創、健康等產業。
農委會:老農津貼 自然落日
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聯合報
中研院建議老農津貼設落日條款,農委會表示,已著手規畫農保改革,除了和經建部門就「老農津貼」展開檢討;也將優先規畫農保落日、或延長請領老農津貼的農保資格年限,讓老農津貼轉型為「離農年金」,和國民年金或勞保整合,讓老農津貼自然落日。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五年通過「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後,截至二○○九年,政府已核發超過四千兩百多億元的老農津貼,目前老農津貼一年預算至少花掉政府五百億元。農委會表示,配合年金改革,檢討農保及老農津貼,已是刻不容緩。
「老農津貼不能再加碼了!」農委會官員表示,老農津貼從一九九五年開辦,約卅二萬人領取每月三千元的老農津貼,但隨著二○○四、二○○六及二○○七年三次選舉「加碼」,老農津貼已飆漲至每月七千元,領取人數也已突破七十萬人;即使今年起實施排富,由於不溯及既往,依舊造成沉重財政負擔。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曹紹徽表示,老農津貼請領門檻過低,只要年滿六十五歲、投保農保年資滿六個月,即可請領,曾遭監察院以「發放浮濫」為由糾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去年在立院也允諾,要將請領門檻,從六個月延長至六年,避免假農民「魚目混珠」。
曹紹徽也說,由於農保給付只有「生育」、「殘廢」及「喪葬」三項給付,跟勞保有職災、老年給付比起來「差很多」;未來農委會研議輔導年輕農民加入農業職業工會,改保勞保,只要投保廿年,退休後領的錢就比每個月七千元老農津貼還多,讓農保退場、老農津貼慢慢轉型,改由社會福利制度接軌。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