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棒球、農業與電影看似毫不相關,卻因魏德聖開拍新片〈KANO〉即將產生交集。〈KANO〉講述1930年代台灣「嘉農野球隊」首度闖入日本青棒「甲子園」冠軍賽的勵志故事。而參與〈賽德克‧巴萊〉的攝影師江申豐返鄉種稻,巧合地也有嘉農之影。九月,台灣電影與水稻,將會很KANO!(攝影/奚浩)
前言:農業、電影、棒球,相遇在KANO
繼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後,由魏德聖編劇、監製,馬志翔導演的下一部新片〈KANO〉即將於今年9月開拍。「嘉農(KANO)」是1930年代「台灣公立嘉義農林學校」(國立嘉義大學前身)簡稱,電影〈KANO〉則是描述原本默默無聞的台灣嘉農棒球隊一路過關斬將,打入日本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甲子園」,贏得亞軍的勵志故事。
魏德聖說,他對嘉農棒球隊的故事會有興趣,是看到在日治時期,一個種族鮮明、階級對立的年代,嘉農棒球隊卻能創造出原住民、漢人、日本人「三族共和」的球隊文化,為了進軍日本甲子園球賽,拚命練習打球,開創「族群共和共同創造榮耀」的美好故事。
雖然是透過棒球講述族群融合,〈KANO〉背後其實是台灣農業起飛的見證。魏德聖說,嘉農棒球隊赴日比賽那年,嘉南大圳也完工落成,有效解決台灣農村長久以來為了搶水械鬥的問題,嘉南平原也因嘉南大圳,農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台灣的糧倉,造就出來的農業菁英,更是嘉農棒球隊打入日本甲子園的骨幹。
1933年7月24日嘉農獲台灣代表權,返回嘉義市區遊行接受市民祝賀。(圖片來源:台灣史料研究)
嘉農棒球隊是日據時期臺灣非常重要的棒球勁旅。(謝仕淵先生提供,圖片來源:台灣書院)
〈KANO〉雖然是講八十年前的台灣故事,但魏德聖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菁英務農的例子。曾在電影〈賽德克巴萊〉與魏德聖共事的攝影師江申豐「Johnson」,就是他口中現代菁英務農的典範。
農家子弟出身的電影人江申豐,有感於化學農藥與肥料對人體健康與土地環境的傷害與破壞,10多年前就帶著全家回鄉,以「半農半電影」的方式,用自然農法種植水稻,並以「精米所」為名,將小農用心經營的「精緻農業」成果,分享世人。
巧合的是,江申豐種植的水稻「台稉9號」與「益全香米」,都有一段與〈KANO〉主角「嘉農棒球隊」如出一轍的精神與故事。
「台稉9號」是當今台灣稻米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種,口感號稱媲美日本頂級的稻米「越光」。它有著與越光米系出同源的日本稻米品種「北陸100號」基因,又結合台灣本土品種「台農秈育2414號」的親源,因而同時具備口感香Q又耐熱耐受病蟲害的特性。
如同棒球文化是從日本引進,在嘉農棒球隊發揚光大,以往台灣農會與糧商為種出最好的稻米,流行直接從日本引進越光米在台灣栽種。但近年日本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既有水稻品種的耐熱性與對抗病蟲害的耐受度不足,因此有商社看上台稉9號的「耐操與好吃」,引進日本栽種。
因此台稉9號彷彿是「水稻界的嘉農棒球隊」,成為第一個反向在日本生根的台灣水稻品種。
至於江申豐栽種的另一種水稻「益全香米」(台農71號)則更神奇,除了煮飯時會散發迷人的芋頭香,益全香米很巧合地帶有同樣名為「嘉農系」與「嘉農育」的水稻基因。雖然「水稻嘉農」與「棒球嘉農」無關,但嘉農棒球隊與益全香米,都可說是不同時期台灣農業發展的頂尖代表。
因為一系列的「嘉農巧合」,連結起電影、農業與棒球。上下游新聞市集特地邀訪魏德聖與江申豐,各自從導演與小農的角度對談心目中的台灣農業印象。本文為系列專訪之一,包含Johnson的「半影半農」人生,以及魏導對農業的更多想法,將陸續刊出。
──────────────────────────────────────────────────────────
魏導:我覺得台灣農業真的世界第一耶!
問:〈KANO〉雖然是講台灣棒球的故事,其實背後也跟台灣農業發展有關。知道魏導在考證嘉農棒球隊的故事時,認識了台灣農業發展,Johnson則是回鄉務農親自體驗,能否談談你們對台灣農業的感覺。
魏德聖(以下簡稱「魏」):我覺得台灣農業真的是世界第一耶,世界上哪個國家可以短時間地不斷提出幾號幾號的新品種?
台灣農業在日據時代突飛猛進,開始從植物的角度去瞭解植物,因為只有瞭解植物後,才能順著植物的想法開發出新的品種與新的種植方法。說好聽話,這是去瞭解植物,說難聽話,這是欺騙植物。
江申豐(以下簡稱「江」):我的稻米品牌「精米所」是日據時期的用語,其實就是碾米廠,也是新的稻米品種試種的地方。每次有新的品種研發出來,就以精米所作為種植的示範點。
魏:以前台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人們為了生活、生存種田,用很辛苦的方式挑水灌溉,搶不到水就械鬥,殺得你死我活,只為了有水讓稻子成長,有米可以吃。
日據時代,台灣知識份子只能學三種:農業、工業與醫學,所以造就台灣農業有很大的改革,加上日本明治維新後引進許多西方觀念,特別是嘉南大圳這麼大的工程在台灣完成,配合台灣本來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肥沃的土壤,良好的天候,慢慢地台灣農業發展越來越厲害。你看,哪裡的稻米可以一年三收?
Johnson的米品牌「精米所」,即為碾米機的意思,Logo中間則是稻花(圖片來源:江申豐臉書)
棒球與農業結合,會是很美的故事
問:為何想拍嘉農棒球隊的故事?
魏:滿有趣的,本來只是想到拍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故事,聽起來也沒有什麼好特別的,就只是農業學校的棒球隊。但好巧不巧,嘉農打到甲子園總冠軍賽的那年,剛好是嘉南大圳開通,真的是非常巧合。
當時我就在想,棒球能否與台灣農業相結合,這會是很美的故事:一個沒有打過勝仗的棒球隊,藉由一、兩年反覆練習,突飛猛進拿到全島總冠軍,也闖進日本的甲子園總冠軍賽。
而本來台灣是一個沒有水的地方,農村經常為了搶水械鬥,殺得你死我活,因為嘉南大圳的開通,讓滿滿的嘉南平原都是黃金稻田,使台灣農業瞬間的爆發成長。
台灣棒球與農業瞬間成長的故事,結合起來會滿漂亮的。
像這些本來打棒球的孩子就是農家子弟,農業發展起來,棒球也跟著起來,因為當時能夠就讀農林高中的子弟都是大戶人家,而當時台灣農業已經越來越菁英化,當成一門學問研究病蟲害、植物病理、品種改良等等,不再停留過去只是怎麼挑水、挑糞的工作層次。
問:考據資料過程,哪些故事您覺得印象深刻?
魏:我發現一個故事,但不知道會不會破劇情的梗(笑…)。當時我在南部勘景,遇到一個農業專家在台南縣政府農業局當專員。他說台灣的農人真的很聰明,懂得植物的語言,用植物的語言去欺騙它們,讓它們長得又大又肥又壯。
聽過菊花夜行軍吧,花農用燈一直照著菊花,讓菊花以為一直是白天,成長的速度是一般的兩倍。一些果樹也是,農夫讓它們以為快死了,然後想辦法把養份輸送到果實,讓植物一直保持危機意識。
江:這就像懷孕的母親知道危機時,會死命保住胎兒。樹也是一樣,把樹的側皮或是輸送養份的地方切斷,讓樹感受到生命威脅,把所有營養都給果實。
植物開花結果的目的就是要繁衍生命,所以人們欺騙樹的生長後,可以在不是蓮霧的產季吃到蓮霧,吃不到荔枝的時候吃到荔枝。
魏導:透過電影,把農業帶到世界去
問:魏導知道Johnson務農的情況嗎?
魏:他是跟我講說要回家種田。我想說,哇,這個人做的事情真多,有手工肥皂、種咖啡、種田,還有在拍戲。他一邊講,我就一邊好奇,想說他應該只是玩玩吧?沒想到他真的是專業在種米!
江:之前只是小面積的栽種,後來朋友讚美,一讚美後,面積就越種越大。後來發現我能產,但是沒有辦法銷,雖然可以透過朋友幫忙消化,但後來還是想說按部就班,與消費者做溝通開始,教育消費者何謂無毒農業。
但我認為吃東西是一種誠意啦,不只是飽食不飽食而已。生活或生命的內涵已經逐漸在改變了。
農業與攝影,是Johnson的兩大志業。(圖片來源:江申豐臉書)
返鄉種田,Johnson希望大家都健康
問:Johnson回鄉務農的原因?
江:我會做從事無毒農業是一位龔博士的關係。他本身是醫生,在關山推動有機農業,在關山做起來後,他認為西部是農業重鎮,更需要推動有機農業。
他說,人骨頭斷掉還可以靠西醫接起來,但是台灣現在每幾分鐘就有一個人因慢性病去世,這些慢性病都是長年累積來自食品、日常生活用品中不好的物質。
所以我為何做手工香皂?因為我很忌諱石化工業造成的介面活性劑,現在很多民生用品都是快速從石化工業生產而來,石化工業會污染環境。
以前買手工肥皂很捨不得,慢慢洗,後來想乾脆自己就來做手工肥皂,教大家如何從家裡的回收油去做手工皂,慢慢的帶動大家改變生活習慣,儘量不用石化產品。先把家人健康照顧好,再慢慢往外推廣,造福很多人的健康。
又像我們的米不追求產量,我們寧可讓蟲吃剩下來的,再去給人吃。
精緻農業要做到這樣:讓環境與植物生長都友善,不是像現在養動物,沒有活動範圍,就只是吃飼料。
其實我家農地不大,都是親戚朋友、老農,轉給我爸代耕,所以我今年的地已經有三甲半。我家本身只有七分地,照顧七分地很容易,但是照顧三甲半就有點困難。
雖然三甲半,但還沒有辦法全部都做到有機無毒,因為鄰田會用很不友善的栽種方式影響,所以我真正能種到無毒的稻米只有一甲地。
我從事無毒農業,只能想辦法說服我父親,讓我自己親自下來做。台灣農業最困難的,就是去說服老農,因為他們寧願吃便宜,不願吃有機的。我說服不了父親種有機,也不能只靠嘴巴種,就只好自己捲起褲管跳下來。
台灣的慢性病人太多了,我們要教育消費者儘量不要去接觸這種環境荷爾蒙的東西。我們要把淨土留給下一代,而不是把污染留給下一代。
魏:照理說地會越種越肥,而不是用化肥、除草劑讓土地越種越糟,種出不好的東西來吃。人對得起土地、土地就對得起人。(系列文章待續)
全文
繼續閱讀:魏德聖與江申豐的農業夢(2)從一粒米,看到台灣整體的價值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42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