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聞報導,這個月彰化縣大城鄉一個由六、七十歲農村阿嬤組成的打工團,為了到鹿港採收蕃薯賺取外快,一行人擠座在貨車斗內,途中遭遇橫禍,造成一死十二傷的重大傷亡事故。這起意外不禁令人鼻酸,同時更突顯出台灣農村勞動力老化之窘境。根據行政院主計處99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臺灣的農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之5.2%,另外台灣從事農業人口農民平均年紀已達60歲,可見目前臺灣之農村面臨著人口老化及務農人口下降之嚴重問題。
的確,台灣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農業部門不僅在總體經濟地位逐漸式微,並面臨了諸多問題,尤其是農村年輕人力外流,造成農業人力發生斷層的隱憂。因此,為加強農民活力,注入新生命,農委會於2006年即提出「漂鳥計畫」的政策,期望藉由各種農業體驗與課程,吸引青年返鄉從農,並且輔導年輕人從事現代化農業經營,以因應農業新科技與產業多元及創新,培育現代化活力新農民,達到提升台灣農業競爭力。
所謂的「漂鳥計畫」其創始地來自於德國,德國當初為培育年輕的專業農民,尋求地價評議委員會及農地合作社協助執行。例如想要務農的青年沒有農地,則可以透過農地合作社幫忙找尋有意出售或出租的農民,藉由地價評議委員評估農地價格或出租的價格,依評定的價格商訂最後價格簽約,促成雙方媒合。年輕的農民在政府的協助下,以公平的代價購買或承租農地,可以順利的務農,宛如漂鳥般找到憩息的理想歸宿。
而「漂鳥計畫」實施至今,也確實培育了無數成功案例。例如近日來自南投縣魚池鄉王順瑜先生受行政院勞委會獲頒「金旭獎」,當初王先生有感於家鄉農業人口慢慢老年化,於是回到故鄉種植長輩最熟悉的菇類作物,且在因緣際會下參加漂鳥營,接觸許多有機方式,嘗試種植香菇以外作物,更成立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發展無藥毒作物,創立「台灣農夫」品牌,行銷國際。獲獎當天他欣慰的表示,現在有四名年輕的七年級生加入合作社,大家對農民的印象不能只停留在「老農」。
由於農業屬於較為弱勢的產業,而且大多數人的思維仍然存在「做農嘸出脫」的疑慮。所以,當政府制訂政策的時候,也必須兼顧對有意加入務農行列年輕人心中的疑慮。以下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必須清楚解釋如何成功的跨出第一步,也許有些人都會懷抱著回歸田園的夢想,然而對於基於現實的考量,辭掉工作改種田,可行嗎?關於這點,不妨可先從體驗開始。例如,農委會所開設的農民學院,定期都會有「農業體驗」,年輕人也許可以先從入門的課程來體會,是否可以在農忙時期田間維持一天16小時的體力?
其次,瞭解自我適合經營的哪種農業項目?其實農業的經營項目包羅萬象,舉凡種植低利潤的蔬菜,到高價值的花卉產業,除了自身的興趣,也必須衡量承受風險程度。而並非一時羨慕別人的成功,像是最近火紅的毛豆產業,其成功者的背後也各有不同冒險的故事。
最後,從農後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管道。由於耕作需要使用大型農用機械,但一般而言農用機械都不便宜,但若加入產銷班就可共用設備,而且可與大夥交流耕作心得,是值得青年農民善用的資源之一。
優質的人力資源是產業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亦不例外。政府有責任積極鼓勵青年及農家後繼者從事農業經營,循序推動農村在地人力培訓與軟硬體設施。雖然農委會於100年度成設立農民學院,結合農業研究、教育、推廣資源、建構系統性、階級別之農業教育訓練制度,同時強化經營管理課程及農場實務實習,提供農業終生學習管道,但仍然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最後,建議政府可在地方政府、學校單位舉辦演講或是研習營,對社會大眾多多宣傳年輕農民成功的例子,以溫馨、感動的故事方式讓更多民眾瞭解,現在從事農業不應再有「做農嘸出脫」的觀念,而是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藉此吸引優質人力返鄉,活化農村人力,達到永續農業的發展。
(本文刊載於2011年11月17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在下方)---------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3/9979------------------------------------------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 ,我們會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 @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更新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