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報導,漁民在骯髒的淡水河撈魚販賣,引爆民眾吃魚的虞慮。
感謝這篇聳動的報導引發話題,引導民眾有機會深入認識臺灣海域與吃魚的環境問題。
筆者於次日5月23日接受中廣新聞網的電話專訪,因為時間有限難以表達完整的意思,如此牽涉廣泛的問題,應該利用部落格,探討可能的真相,交由各方賢達與全民公裁。
問題真相的思考方向
棲息在被汙染河水的魚類,想當然耳,魚體一定蓄積河水的汙染物質,所以不能吃,但事實一定是這樣的嗎?
問題真相的思考方向
棲息在被汙染河水的魚類,想當然耳,魚體一定蓄積河水的汙染物質,所以不能吃,但事實一定是這樣的嗎?
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要了解河水有哪些汙染物質,以及汙染物質進入魚體的方式與途徑,還有汙染物質蓄積在魚類的甚麼部位。
其次要就魚類的生態行為這一部份進行討論。
有些魚類屬於耐汙水性種類,比較適合長期棲息在汙染河水之中,則魚體遭受汙染的可能性較高。
有些魚類屬於不耐汙染的種類,則這些魚僅短暫出現在淡水河,當然魚體蓄積汙染物質的可能性比較低。
絕大部分魚類僅生活史的短暫階段,出現在淡水河中,當然受到汙染的可能性低。
因此禁止撈捕淡水河的魚類,僅就所謂的淡水河魚類的定義,就是一個複雜龐大的問題,曾經短暫出現在淡水河的魚類,是不是也要禁止撈捕?
禁止撈捕淡水河魚就保護魚類資源,避免趕盡殺絕的角度而言,是非常好的舉措,但也不能不思考漁民的反彈,或者行政命令難以執行的困窘。
汙染物質種類超乎想像複雜
網路報導說臺灣河水所含的抗生素濃度,超過歐盟標準值7.000倍,因為民眾任意棄置由醫院藥局取得的抗生素,最後被雨水帶入河流。
汙染物質種類超乎想像複雜
網路報導說臺灣河水所含的抗生素濃度,超過歐盟標準值7.000倍,因為民眾任意棄置由醫院藥局取得的抗生素,最後被雨水帶入河流。
目前臺灣剛推動過期與不再服用的藥品回收,或許不久的將來,河水抗生素濃度或可能恢復到類似歐盟的標準。
但目前官方的水質檢驗,既無抗生素國家標準,也未檢驗這一項目。
淡水河魚類含抗生素的濃度到甚麼程度,不知民眾是否有興趣多加關心,魚能不能吃是否包含檢驗這個項目。
多年以前,臺灣的汽油都是含鉛汽油,當時一項調查顯示,居住在大馬路旁、居住在巷弄的民眾,剪取頭髮檢驗後相比較,發現大馬路旁的居民,頭髮含鉛量較高,鉛來自於汽車排放含鉛的廢氣。
最後鉛沉積在路面,被雨水沖入河中。
當時政府委託國外公司檢驗淡水河的魚類、淤泥,發現含鉛量都很明顯,不敢公佈報告,卻也迅速要求中油改生產無鉛汽油,經過多年環境的自淨作用,淡水河的魚、淤泥應該不再含高濃度的鉛。
但在臺灣經濟蓬勃發展,販售有鉛汽油的年代,前後二、三十年大家都曾經吃下很多含鉛魚。
曾經報載淡水河的底泥含砷,本人已忘記以前哪個單位調查的,當時似乎沒有公佈含砷量是多少單位,但含砷量是背景值的20倍是可以確定的,這是有趣的問題。
曾經報載淡水河的底泥含砷,本人已忘記以前哪個單位調查的,當時似乎沒有公佈含砷量是多少單位,但含砷量是背景值的20倍是可以確定的,這是有趣的問題。
淡水河含砷,是個很聳動的話題,但長達百餘公里的淡水河水系,所含的砷卻僅僅來自北投貴子坑溪溪水與底泥,並非工業污染,而是火山造成的,而且砷僅淤積在貴子坑溪與淡水河交界的關渡平原,以及更下游的淡水河河口。
更重要的是砷汙染其來有自,唐山過臺灣就有了,到底有沒有吃死人?
不知哪個單位有經費委請學者,就淡水、八里、三芝等居民,採取自告奮勇、長期食用當地漁產的民眾調查,看看身體哪個部位累積有毒的砷。
但是淡水河汙染物質何其多,環境荷爾蒙、工業添加劑、重金屬等等,如何一一檢驗,將是主管機關未來的心腹大患。
近年來臺灣多數高汙染的傳產,若非外移,就是已無法經營,各種汙染排放物日漸減少,農藥日益強調迅速分解、無殘毒性,因此河水汙染的情況日漸改善,到了河川下游又受到海水稀釋,河口水質已經適合魚類棲息,而魚價因供需失調日益高漲,這也是漁民到河口捕魚,發覺魚肉味道還堪入口,漁產流入市場的原因。
這種情形不只淡水河,臺灣中南部河口的魚類也都有同樣的背景,進入大家的肚子而不自知,而且隨著河水水質日益改善,適合漁撈的水域必隨之擴大,漁產必然日增,問題也隨之嚴重,在未來的一、二十年,直到河口水域變得澈底安全為止,髒水魚都將如影隨形,成為民眾吃魚的未爆彈。
汙染途徑與汙染物蓄積部位
臺灣光復初期的二十年,西南沿海地區民眾普遍使用地表懸浮水蓄積的井水,而罹患使雙腿腫脹發黑,最後得截肢的烏腳病,後來自來水日漸普及,烏腳病於是銷聲匿跡。
當時表土所含的砷被懷疑與烏腳病有關,但在土壤含砷量高的地區,卻未在人體檢出砷,此一問題迄今還是懸案。
淡水河的砷是否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証諸前例還有得吵!
含砷的魚能不能吃,會不會殘害人體,恐怕漁民要政府拿出學術報告來證明,因為不少蝦蟹自然而然本身就含有極微量的砷。
而貴子坑溪的砷只怕會半永久地污染淡水河,屆時還是會引爆問題,不如現在趕緊研究調查。
臺灣虱目魚、吳郭魚的魚鱗,因為不含各種重金屬毒,所以非常適合製成膠原蛋白,製程簡單,產品品質好,而成為國際美妝用品原料的搶手貨。
臺灣虱目魚、吳郭魚的魚鱗,因為不含各種重金屬毒,所以非常適合製成膠原蛋白,製程簡單,產品品質好,而成為國際美妝用品原料的搶手貨。
臺灣工業區密佈,理當處處有汙染,為何魚鱗如此安全?
因為魚鱗屬於容易脫落、短時間再生的組織,每一條魚販賣前,魚鱗可能已經全部更新一次,所以不易蓄積重金屬,以及其他有害化學物質。
而且這兩種魚生長快速,養殖時間短,不容易蓄積重金屬,顛覆人們以為汙水魚不能吃的邏輯。
這也是魚飲社會企業選擇野生、成長期僅一年的鯖魚,製成多種口味,鼓勵人們多吃鯖魚的原因。
另有些重金屬則由水體透過魚鰓進入魚體,等魚游入乾淨的水質,則這些重金屬離子又逐漸擴散進入水體,魚體中重金屬的濃度減低,這種現象屬於大自然自淨作用的一環。
另有些重金屬則由水體透過魚鰓進入魚體,等魚游入乾淨的水質,則這些重金屬離子又逐漸擴散進入水體,魚體中重金屬的濃度減低,這種現象屬於大自然自淨作用的一環。
其他如幅射性的磷、鍶等通常蓄積在骨骼,吃魚的時候如果不將魚骨頭嚼爛吞食,當然就不可能吸收這些幅射物質。
多氯聯苯、戴奧辛蓄積在魚體脂肪內,特別是魚肚裡面的內臟,但吃魚的多數場合,內臟被掏掉,魚肉中所含的脂肪較少,所以多氯聯苯、戴奧辛在魚肉中的含量遠不及魚內臟。
因此有些民眾宣稱一輩子都吃淡水河的魚,身體卻平安無病痛,應該與有毒物質蓄積的部位不同,有毒物質濃度差異甚大,吃魚卻僅吃魚肉有關。
但是主管機關則不管這麼多,只驗環境汙染的表面,例如:水質、底泥。
但是主管機關則不管這麼多,只驗環境汙染的表面,例如:水質、底泥。
只驗汙染區採樣,例如:魚、蝦、底生動物。也不管汙染途徑與有毒物質蓄積部位,只要驗出其中一樣有毒物質超標,就能禁止撈捕,這是主管機關的行政裁量權,不一定要多種有毒物質超標,或者一定得吃死人才能禁止撈捕,
希望民眾多加配合,暫時視禁止捕漁的河口海域,如同魚類保護區,為將來安全食魚的海洋環境,提供更多的魚苗,同時要求政府做更詳細、長期的河水汙染監測與調查,讓將來淡水河流域、河口、鄰近海域的魚,具備更詳細的檢驗證據,告訴全民食用是安全的。
汙水與魚類生活史關係複雜
河水濁度與汙染程度並非一成不變的,乾季河水更髒,雨季髒河水受到稀釋,變得略微乾淨。
汙水與魚類生活史關係複雜
河水濁度與汙染程度並非一成不變的,乾季河水更髒,雨季髒河水受到稀釋,變得略微乾淨。
夏季河水溫度太高、冬季河水溫度太低,骯髒、高溫、低溫的河水都迫使魚群離開河口,所以淡水河口多數的魚,只是短暫進入河口,並非長期、終其一生都棲息在淡水河最汙濁的河段中,所以能蓄積多少有毒物質,這恐怕很有疑問。當然本文也反對用一時的採樣就斷定河魚有毒或無毒。
很多讀者可能舉淡水河幾乎年年有大批烏魚死亡的例子,反駁筆者上一段的觀點;
很多讀者可能舉淡水河幾乎年年有大批烏魚死亡的例子,反駁筆者上一段的觀點;
河水既然無毒,為何魚群還大量死亡?
迄今關於淡水河大群烏魚的死亡事件,只有官方推測的說法,沒有正式調查報告
因為烏魚無法檢出任何致死毒物,官方推測可能河水缺氧,導致烏魚死亡,使這一說法增加許多可信度。
筆者觀察多年的烏魚斃死事件,通常都發生在春、秋兩季。
當河水開始轉為溫暖、寒冷,原本棲息在新店溪碧潭壩下方、大漢溪土城附近的烏魚群要返回海洋,途中不得不經過汙染較嚴重且缺氧的新店、大漢兩溪匯流後的淡水河段,於是魚群大量死亡。
而烏魚抵抗缺氧水質的能力向來很差,養殖業者眾所周知。
當河水開始轉為溫暖、寒冷,原本棲息在新店溪碧潭壩下方、大漢溪土城附近的烏魚群要返回海洋,途中不得不經過汙染較嚴重且缺氧的新店、大漢兩溪匯流後的淡水河段,於是魚群大量死亡。
而烏魚抵抗缺氧水質的能力向來很差,養殖業者眾所周知。
管理單位與其每年死魚撈到手軟,不如在即將發生死魚事件之前,趁水質還可以的時候,以人、船鏈結橫過水面,以竹竿拍打水面,或以大網橫跨水面,將魚群驅往大海,並於關渡橋下,以欄魚網阻止烏魚群在河水過於汙濁的月份上溯
凡此都能未雨綢繆,防範死魚事件於未然,並博得民眾肯定施政能力的掌聲,甚至發動放生功德團體、保育團體共襄盛舉。
未來一、二十年死魚事件將成為常態,趕魚出海將是主管機關唯一的選擇。
很多釣友提供本人消息,說是淡水河釣獲的烏魚味道很好,但本人對這樣的訊息都持保留態度,魚兒味道好不代表沒有蓄積有毒物質。
淡水河棲息的烏魚類大約有5~6種,有些是幼魚階段進入河裡。
很多釣友提供本人消息,說是淡水河釣獲的烏魚味道很好,但本人對這樣的訊息都持保留態度,魚兒味道好不代表沒有蓄積有毒物質。
淡水河棲息的烏魚類大約有5~6種,有些是幼魚階段進入河裡。
有些則在幼魚階段在附近海域棲息;
近年來在基隆、宜蘭岸釣都發現這類小烏魚甚多,等成長到相當體型,等河水溫度適合再進入河裡,因此不屬於長期棲息在河口的魚類,能蓄積多少有害物質?
多數烏魚啃食淤積在河床的有機底泥,但汙濁河口的底泥含硫化氫,烏魚類應該是不吃的,那又減低烏魚類蓄積有害物質的可能。
本人觀察過斃死擱淺的烏魚,其口器並非啃食底泥的構造,再減低烏魚蓄積有害物質的可能。
最令人虞慮者莫過於離開淡水河,體內可能蓄積有害物質的烏魚類,最後又往哪裡去了?是否進入沿海其他魚類的食物鏈,是應該委請學者標幟放流河口烏魚,累積長期的研究監測報告,給民眾安心的答案。
淡水河口另有常見的大眼海鰱,其只吃漂浮的廚餘食物碎屑,通常在大雨之後進入河口,上溯僅抵達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段,水質略變差即逃之夭夭,所以不曾在死魚裡面發現本種。
夏威夷海鰱對水質更敏感,目前僅僅是少量出現在關渡大橋以下的淡水河河口。
若再早幾年,淡水河河口根本不見夏威夷海鰱的蹤跡,以夏威夷海鰱為水質污染指標魚種,則現在河水河大約已恢復到民國七十年初的水質清澈度。
其他還有高級魚類灰鰭鯛,外觀類似黑鯛,釣友俗稱為黑牛,以前臺灣沿海非常稀有,淡水河河口也十分少見,近來則漸漸成為大宗,本種同樣非長期定住在河口內,卻是河水溫度,因熱島效應提高的最佳見證。
黑鯛比較喜歡略低溫的河口水,因河口水溫太高,無法長期棲息在河口內,除冬季外,其他三季很難發現本種。
同科的黃鰭鯛,俗稱赤鰭,對於汙濁河口水的耐受度最低,目前偶在靠近河口的海岸釣獲,民國六0年代,本種上溯可達關渡大橋與社子島,此即為汙濁水質變為優良的觀察指標。
花身雞魚之一、二年魚在河口內,但因水質汙濁的關係,目前數量並不多,超過兩歲的魚漸漸離開河口,本魚普遍分布在西部、東北部各河口,近年來沿海大型魚的數量漸增,就是河口水域汙染改善的最好證明
本種幼魚棲息在汙濁的河口水域,等到變成四、五歲的老成魚,躍上海鮮餐廳當做高級魚,體內是否還有幼魚階段,在河口水域蓄積的有毒物質?
這只是民眾不知魚類生態,不知到害怕,新聞還沒有炒爆,主管機關能不未雨綢繆嗎?
同樣的問題,部分河口成長的烏魚幼魚,進入海洋之後,成為其他掠食性魚類的餌食,是不是有毒物質因此在食物鏈累積,本文不願搧風點火,以邏輯推理認定必然如此。
幾年後人民對海洋環境知識大昌明,屆時主管機關來得及提出研究報告嗎?
最後簡單說明淡水河河口撈捕的吳郭魚,一部分是上游沖下來的野生魚,一部分是放生魚,應該不是長期在河口成長、蓄積有害物質的可怕魚種。
最後提醒大家,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段,觀察鯉魚棲息水域之下,就屬於烏魚會死亡的河段,驅趕烏魚出海,不妨參考這一重要的指標魚種。
展望美好的吃野生魚環境
淡水河的漁產潛藏量,大約等於一個雲林縣養殖業的總產量,總價則粗估多出五倍以上,因為野生魚向來比養殖魚美味,所以價值更高,在臺灣漁產日益匱乏的今天,瞻望未來滿足人們吃魚的基本需求,實在意義重大,堪稱雙北市最有意義的施政項目。
如果加入附帶的觀光旅遊效益,則總產值還要再增加數倍,同時能增加數萬的就業人口,滿足中高年失業的民眾就業,這些職業類別都屬於不需要高學經歷的職位。
展望美好的吃野生魚環境
淡水河的漁產潛藏量,大約等於一個雲林縣養殖業的總產量,總價則粗估多出五倍以上,因為野生魚向來比養殖魚美味,所以價值更高,在臺灣漁產日益匱乏的今天,瞻望未來滿足人們吃魚的基本需求,實在意義重大,堪稱雙北市最有意義的施政項目。
如果加入附帶的觀光旅遊效益,則總產值還要再增加數倍,同時能增加數萬的就業人口,滿足中高年失業的民眾就業,這些職業類別都屬於不需要高學經歷的職位。
而所需的經費並未如外傳的數百到近千億的經費。
以台北市、新北市稅收之多,整治這條河川並帶來龐大的經濟、就業效益,實在不是難事。每逢選舉就浮出來的美麗淡水河,民眾應該用選票要求政治人物兌現。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