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下雜誌 出處:天下雜誌 443期 2010/03
天下雜誌採訪團隊遠赴荷蘭深度採訪,看荷蘭從爭地到還地,台灣可以如何借鏡?百年來與海爭地的荷蘭,政策轉向還地於河,從與自然對抗,到相信與風險共生。
極端氣候不讓台灣喘息。周末,大陸吹來沙塵暴,創下台灣歷史新高紀錄。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各國有不同的回應。最新出刊的《天下雜誌》特別製作國家報導,派出採訪團隊實地走訪治水先驅荷蘭,了解荷蘭與水共生的新思惟及新作法。同時《天下雜誌》採訪小組也在台灣,發現另一種永續經營的的環境示範教材--屏東縣春日鄉。
與大自然和好 屏東縣春日鄉躲過八八風災 是台灣環境未來的示範教材
屏東是氣候變異下受創最深的地方政府,在一片脆弱的山區,《天下雜誌》採訪小組來到屏東縣春日鄉,走過顛簸河谷便道,竟然出現一個世外桃源。比起高屏溪中上游坡地嚴重的坍方,這個力里溪河谷的兩側山坡,卻相當完整。三年前在縣府的帶領下,實行禁止砍伐林木、退耕還林,以每公頃二至六萬元不等,補貼鼓勵原住民保留林木十年,不僅避免了原始林被砍伐,也因此保護了兩側的坡地。三年來,共保留林木三百公頃,政策也獲得原住民的支持與認同,這裡現在是屏東縣政府最新發現的紫斑蝶保育地。
荷蘭從爭地到還地 發展出「與水共生」新思維
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異,治水大國荷蘭也有了新思惟。以前,全世界都來荷蘭學抽水;現在,大家都來看荷蘭如何與水共生。荷蘭,這個最擅長「與海爭地」的國家,從十五年前萊茵河氾濫,二十萬人撤離家園,到最近歐洲的嚴冬酷暑。讓務實的荷蘭看到了氣候的極端變異,也預測未來將面對海平面上升,河水暴漲的命運。這促使荷蘭治水政策大轉彎,以合作取代對抗。
學習接受水患,是荷蘭治水思惟最大的改變。提出「綠色適應」的觀念,包括拆除人為障礙、還地於河;而居在在河邊的農民,也要適應大水將是家裡的「常客」,大自然不是敵人,而是共同生活的朋友。
因應氣候變遷,擬定國土政策
同時,荷蘭是最早針對氣候變遷擬定國土安全戰略的國家,其中不僅有完整的國土規劃與治水政策,就連二一○○年的氣候模擬都巨細靡遺。例如為了適應暴漲的河流,荷蘭人打算花二十二億歐元(一千一百億台幣),還地於河,讓原本束緊咽喉的河道,重新呼吸。而過去以「堤防壩堵河流」的治水政策,也轉向為三個層次:水患防禦、因應洪水的都市空間規劃、和災後復原。聞名世界的「漂浮屋」計畫就是因應洪水新都市空間計畫的一環,荷蘭的漂浮屋,遇到春季融雪,或是夏季驟雨,就會浮起來。而漂浮屋其實只是水上城市夢想的一小步,未來漂浮郵輪港、漂浮清真寺、漂浮公寓、甚至漂浮城市都將逐步實現!
治水,在荷蘭是國家大事,政策都由中央政府裁定預算,由上而下貫徹。七百多年歷史的荷蘭水利局,是荷蘭最古老的民主組織。在荷蘭共有二十六個水利局,層級和四百三十個地方政府平行。地方政府提出新的城市規劃,必須先送水利局審核,確認水資源管理無虞後,才能施行。
********************************************* <
網路引用文章***著作權屬於原作者.若不同意分享.請來信當即刻移除***
手機網頁選單
▼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