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生活手札
休閒環保田園樂🍇愛心靈健康養生
樂活(LOHAS)意義是一種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
強調身心靈的平衡、對環境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蔣勳,透過對味覺的探討,延伸至對人生百態的感悟,闡述了「淡」這種滋味在生命中的深刻意義。

114👀 20/03_ 本文分類: , , ,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一篇充滿哲思與人生智慧的佳作。此評論以日常的「味覺」為引,將其昇華為對生命歷程與心靈境界的深刻體悟,引導您一同反思人生的真諦。

探索評論各面向

核心意境

文章的核心觀點在於闡釋「淡」並非無味,而是歷經人生百味後的沉澱與昇華。蔣勳先生透過對味覺的細膩描繪,將其與人生中的各種情感和經驗巧妙連結。

幸福與滿足
失落與嫉妒
記憶與成長
熱烈放肆
五味雜陳

這種「淡」,是一種超越了感官刺激的內在寧靜與平和,是心靈的富足。

東坡映照

文中以蘇東坡的生命歷程為例,更是點睛之筆。他的人生起落,完美詮釋了從繁華到淡然的轉變。

得意之時

才華橫溢,書法工整華麗,卻也因年少得志,鋒芒畢露,未曾體會他人之苦。

落難之後

歷經政治打擊,回歸自我。書法反璞歸真,詩詞曠達千古,體悟到爭名奪利的虛空,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境界。

蘇東坡的轉變,不僅是個人修為的展現,更是對世俗價值觀的超越。

文學之美

精妙的譬喻

蔣勳先生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象化為日常的味覺體驗,這種譬喻手法極具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能輕易地從熟悉的味覺中找到共鳴,進而理解其背後的人生智慧。

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章對蘇東坡生平的引用,不僅展現了蔣勳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也為其哲學觀點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與文化支撐。蘇東坡的故事本身就充滿了「淡」的意境,與文章主題完美契合。

溫潤的語言風格

蔣勳的文字一貫溫柔而富有力量,不說教,不煽情,卻能觸動人心。他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深層思考,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撫慰與啟迪。

對「品」的強調

區分「喝」與「品」的差異,點出了人生應當從單純的感官刺激,走向更深層的精神回應與回憶。這提醒我們,生命不應只是匆匆而過,更應停下來細細品味。

現代迴響

在一個追求快速、刺激、表象的時代,「淡」的哲學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在的擁有,而在於內心的平靜與自足。

挫折與苦難並非生命的終點,反而是淬煉心靈、回歸自我的契機。

生命的意義在於「品味」過程的豐富性,而非僅僅追求結果的甜美。

「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唯有為自己而活,才能感受到生命真正的美好。

© 2025・簡約互動式評論・靈感源自蔣勳先生之散文評論



蔣勳先生的這篇文章「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主要透過對味覺的探討,延伸至對人生百態的感悟,並以蘇東坡的經歷為例,闡述了「淡」這種滋味在生命中的深刻意義。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 蔣勳

文章開篇從人類最原始的味覺——酸、甜、苦、辣、鹹——談起,指出這些味覺不僅是生理的反應,更與人類的情感和生命經驗緊密相連。例如,「酸」可能代表嫉妒或失落,「甜」是幸福感,「苦」則是生命中難以忘懷的記憶。蔣勳認為,人生不應只有單一的甜味,而是必須經歷各種滋味,才能構成豐富而完整的生命。

文章中特別以蘇東坡的經歷作為核心例子:

  • 落難後的昇華:蔣勳指出,蘇東坡在最落魄、最不得意的時候,被貶誥到黃州,朋友避之不及,卻在岸邊寫下了「大江東去,浪淘盡」這樣曠世的詩句。此時,他書法的笨拙與歪斜,反而成為中國書法的極品。這段經歷讓蘇東坡嘗到了生命的「苦味」,也讓他開始反思過往的得意忘形,從而回到自我,建立起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 從「喝」到「品」:蔣勳區分了「喝」與「品」的差異。「喝」是純粹的器官反應,而「品」則是一種精神上的回應與回憶。人生如果沒有過程,就只是從生到死。只有經過「品嚐」,才能體驗到生命中複雜而深刻的滋味。

  • 「淡」的真諦:文章強調,「淡」不是沒有味道,而是經歷了酸、甜、苦、辣、鹹所有滋味之後,才能體會到的可貴。它是一種心境的沉靜與無所謂,如同蘇東坡在經歷風雨後寫下的「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走過的一生,心境已然平靜。

  • 美與自我:蔣勳認為,美是一種自我的循環。無論富貴或貧窮,只有當生命是為自己而活,感受到自我,才能體會到美。如果生命是為別人而活,則感覺都不會美。

總結來說,蔣勳透過對味覺與人生的深刻連結,闡述了「淡」這種看似平淡卻蘊含豐富生命智慧的境界。它不是單純的無味,而是經歷世間百味後的沉澱與昇華,是人生最深沉、最恆久的滋味。

蔣勳先生的散文「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是一篇充滿哲思與人生智慧的佳作。這篇文章以日常的「味覺」為引,巧妙地將其昇華為對生命歷程與心靈境界的深刻體悟,引導讀者反思人生的真諦。

核心論點與哲學深度

文章的核心觀點在於闡釋「淡」並非無味,而是歷經酸、甜、苦、辣、鹹等人生百味後的沉澱與昇華。蔣勳先生透過對味覺的細膩描繪,將其與人生中的各種情感和經驗相連結:甜是幸福與滿足,酸是失落與嫉妒,苦是記憶與成長的印記。他強調,只有當我們完整地品嚐過所有的滋味,才能真正領會到「淡」的珍貴。這種「淡」,是一種超越了感官刺激的內在寧靜與平和,是心靈的富足。

文中以蘇東坡的生命歷程為例,更是點睛之筆。蘇東坡在政治失意、人生落難之際,反而能寫出曠世詩篇,書法也臻於化境。蔣勳指出,正是這些「苦」的經歷,讓蘇東坡從年輕時的得意忘形回歸自我,體悟到生命中爭名奪利的虛空,進而達到「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境界。這不僅僅是個人修為的展現,更是對世俗價值觀的超越。

文學手法與藝術特色

  1. 精妙的譬喻:蔣勳先生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象化為日常的味覺體驗,這種譬喻手法極具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能輕易地從熟悉的味覺中找到共鳴,進而理解其背後的人生智慧。

  2. 深厚的文化底蘊:文章對蘇東坡生平的引用,不僅展現了蔣勳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也為其哲學觀點提供了堅實的歷史與文化支撐。蘇東坡的故事本身就充滿了「淡」的意境,與文章主題完美契合。

  3. 溫潤的語言風格:蔣勳的文字一貫溫柔而富有力量,不說教,不煽情,卻能觸動人心。他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深層思考,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撫慰與啟迪。

  4. 對「品」的強調:區分「喝」與「品」的差異,點出了人生應當從單純的感官刺激,走向更深層的精神回應與回憶。這提醒我們,生命不應只是匆匆而過,更應停下來細細品味。

啟示與反思

這篇文章給予現代人極大的啟示。在一個追求快速、刺激、表象的時代,「淡」的哲學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

  •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外在的擁有,而在於內心的平靜與自足。

  • 挫折與苦難並非生命的終點,反而是淬煉心靈、回歸自我的契機。

  • 生命的意義在於「品味」過程的豐富性,而非僅僅追求結果的甜美。

  • 「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唯有為自己而活,才能感受到生命真正的美好。

總而言之,蔣勳先生的「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不僅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美學課。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溫潤的筆觸,引導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找並珍視那份經過千錘百鍊、最終歸於平淡而又深遠的生命真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節錄

◎蔣勳/文 


我覺得美是各個學科做為人的一個單元,而感覺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人類的味覺很早就在生存的感覺慢慢定位︰酸的、甜的、辣的、苦的、鹹的。

可是慢慢地在人類整個文明當中,味覺不再是味覺。 我們說某個人講話老是要刺激別人,講話酸酸的,這時候不是講味覺,而是他心理的狀況——有一點嫉妒,有一點得不到的不舒服。

我們說這個人嘴巴好甜喔,是說一種幸福感,甜是一種幸福感。 「辣」在口腔上是非常強的一種刺激。
我們說一個人「潑辣」,或是「辣妹」,都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我們讀《聖經》讀到耶穌在佈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台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為什麼要到鹽分地帶?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我,到父母都離開我,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在母親臨終的床前,要用什麼樣的生命去擔待這個難堪的時刻?如果沒有準備好、沒有庫存過,要怎麼過這一關? 過去的東西會幫助一個人度過這些難關。親人的身體受苦,而你卻幫不上忙時,也許所有的味覺的記憶會出來。
它是一個庫存的過程,因為庫存過,所以沒有被打敗、沒有慌張、沒有呼天搶地、沒有嚎啕頓足、沒有變成崩潰的狀態,因為生命幾千年來走下來、上萬年來都度過這個時刻,而它變成一個文化的力量。

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甜太簡單,回甘才有味。

我小時候完全不吃苦瓜,我不知道為什麼到這個年紀,愈來愈愛吃苦瓜?而且是那種客家醃苦瓜,還帶著臭味,然後摻些小魚豆豉。 忽然發覺,我現在不愛吃甜的,我覺得甜對我來說,太簡單了。 還有一種味覺叫「回甘」。我們會說這個茶好好喝,用「回甘」。
回甘的意思是,一開始有點澀、有點苦,可是慢慢地從口腔起起來一種淡淡的甜味。 人生是經過這些澀味以後,才有所謂的甜,而那個「甜」不等於糖的甜,它不是單純甜味,而是人生經驗很多的複雜的變化。

有一次去紹興,朋友請我去吃飯。他說:「你沒有聽過那個『三霉三臭』,你不配來紹興。」
這個很狠喔,等於說人家要來作客,你還要通過那個三霉三臭。就是那個發霉的酸菜干,真的很臭,聞到以後會想吐的。 我們在紹興被他們灌得醺醺大醉,吃了三霉三臭之後,晚上我一個人在街上走。我走過魯迅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秋瑾紀念館,走過她被砍頭的那個廣場。

我不曉得這個小鎮記載多少近代歷史的記憶,好像人被壓抑、發霉的記憶,最後在味覺上出來。

通過霉和臭之後,還要存在、還要活著、還要有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們現在再去讀《阿Q正傳》這樣的書,感覺那種生命好像真的發霉的感覺。可是在那樣的環境,我們還要存在、還要活著,而且還要自己想辦法,去通過那個臭、那個腐爛,重新生長出來。

也許因為我們在這麼幸福、安逸的環境中長大,對甜味的感覺很多,所以對苦味和臭味不太能感受到。 在台灣因為環境很好,有很多苦味和臭味被降低了。
有一個法國朋友跟我說,其實古老的文化最精的品嚐是臭味,臭的品嚐。我們會發現苦也好、臭也好,都是生命裡的卑微、生命裡的哀傷,都是生命裡痛的記憶。 蘇東坡從甜到甘的人生 蘇東坡在最落難的時候,在岸邊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寫出最好的詩句出來。

受到皇帝賞識時,他的書法好漂亮、工整、華麗,而且得意。因為他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讓很多人受過傷。 他得意的時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別人沒有他的才氣,當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難寫的書法,這麼笨、這麼拙,歪歪倒倒無所謂,卻變成中國書法的極品。

此時苦味出來了,他開始知道生命的苦味,並不是你年輕時得意忘形的樣子,而是在這麼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見你的時候,在河邊寫出最美的詩句。 他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但因為政治,朋友都避得遠遠的。

當時他的朋友馬夢得,不怕政治上受連累,就關說把那個地方的軍營靠東邊的地,撥給蘇軾夫婦使用,所以蘇軾就改名叫蘇東坡。

蘇東坡開始在那裡種田、寫詩,他忽然覺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裡爭這些東西?為什麼不在歷史上建立一個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時候寫出最好的詩。他有米可吃了,還跟他太太說,讓我釀點酒喝好不好?他還是要喝酒!

「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說,晚上就在這個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歸來彷彿三更」則是,回來已經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鳴」是說,當地還有一個小孩幫他管管家務,但是他睡著了,鼻子打呼。
「敲門都不應」是指,蘇東坡敲門都不應。我們看到他之前的詩,敲門都不應,就要發脾氣了,可是現在就算了,他就走去聽江水的聲音,「倚仗聽江聲。」

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他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他那時候跑到黃州的夜市喝點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壯漢,那個人就把他打在地上說:「什麼東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這裡混得怎樣?」他不知道這個人是蘇東坡,然後倒在地上的蘇東坡,忽然就笑起來,回家寫了封信給馬夢得說:「自喜漸不為人知。」
我覺得是了不起生命的過程,他過去為什麼這麼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認識他,然後他常常不給人好臉色,可是落難之後,他的生命開始有另外一種包容,有另外一種力量。

所以我覺得,蘇東坡酸甜苦辣鹹百味雜陳最後出來的一個味覺是「淡」,所有的味覺都過了,你才知道淡的精采,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飯、一塊豆腐好像沒有味道,可是這個味覺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無目的」的人生清涼 你會發現他在做官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清風徐來,但是從他的詩中看到,因為他不做官,才感覺到清風。 我覺得蘇東坡應該感謝的是:他不斷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點。
因為整個生命被現實的目的性綁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時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寫出這麼美的句子出來。 他可以感受到:歷史上那些爭名爭利,最後變成一場虛空。可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是因為他回到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

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
所以他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回頭看我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吃到飽」的文化象徵殘缺 如果這個社會不能形成一個品味,就會被人笑說「財大氣粗」。
就是說沒有能力把錢花到對的地方去,整個人的品,不會受到尊敬和尊重。
七○年代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的起飛,這是我們非常自豪的,可是我們看到歐洲在生活上有時候會覺得慚愧,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建立所謂「我要什麼」。

九○年代我有一個法國的朋友來台灣,當時最流行「吃到飽」的餐廳,他就問我什麼叫做「吃到飽」?「吃到飽」有多麼了不起的價值嗎?我就跟他解釋說,我們的過去是「餓過」,對食物其實沒有安全感,其實你要「原諒」它。

人有一段時間選擇性太少,會有一段時間需要補償,但是台灣現在不是這樣的狀況。這時候我們就要講說,吃到飽是一種沒有選擇性的方法,鼓勵在量上一直加大,但是吃到後來是不舒服的。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的身體?

我們用精神上吃到飽的方法,就像電視上吃到飽的文化,很多媒體給觀眾和聽眾的訊息好像是讓他們吃到飽:沒有選擇性、沒有一種質的提高,而是大量地一直塞。教育是不是?我擔心的是,如果也是的話,怎麼辦?生命長大後要如何在他的角色上選擇他要的?

只有是非,人生不可能豐富 從「喝」到「品」的差別是什麼?喝是一個純粹器官的反應,品是一個精神上的回應,我們說品嚐、品酒,「品」一定離開了純粹器官的刺激,而變為了某種精神上的回憶。

人生匆匆走過,如果沒有過程的話,生命最快就是從生到死就完了。

略\

小時候我和姊姊到田裡去撈浮萍餵鴨子。我記得我把田裡的浮萍撈完,回家餵鴨子,第二天池塘裡又有滿滿的一池塘的浮萍,我從來沒有想到浮萍這麼小小點的生命,那個生命力這麼強。長大以後讀到蘇東坡的「一池萍碎」,我的記憶是可以提領我那個童年的記憶。

這個東西如何放到學校的體制裡,我無法想像,我總不能開一堂課帶孩子去撈浮萍。問題是,生活周遭的環境,自然還剩下多少? 在這個社會當中太多的排行榜,迷失了自己,而必須在大自然引發自己、解放自己。所以我覺得老莊的哲學剛好是儒家哲學的彌補,因為儒家總是要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莊子說,個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對話,做精神的釋放。 要獨自去面對自然,變成個人生命定位的尋找,才能夠平衡。
我不是否定剛講的排行榜是社會秩序,而是我們太缺乏另外一邊了。 自我沒有完成,每個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要為別人做這件事,到最後會有抱怨,而不是心甘情願地說︰我做這件事是我自己選擇的。

這就是說「美是無目的的快樂」,它任何現世的功利都沒有,它就是個單純生命開啟的過程。 做為健全的人若沒有這個部份,可以說這是另外一種心靈的殘障。

有一天他面臨到世界非常豐富的感受世界,卻無法感受,心理狀態會很枯燥,沒有辦法突破。 有一天,他結了婚,他的妻子跟他的情感,都不是是與非,而是在是與非之間有更多的變化,但他沒有能力去分辨這細膩的變化,會變成極度不快樂。 「考」出一個人的價值?



那麼我們要問的是︰促成社會最應該有夢想、有熱情的年輕人做這樣的決定,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社會少掉什麼東西?我們恐怕要問這個:他是不是對生命沒有感覺了?他對生命裡面到底應該如何去承擔他的重量,以及去承擔他自己對生命之間最好的關係?這是我所關心的。

可是我到今天為止,我們的考試,還是無法考出這個部份。美和宗教都是信仰,你沒有這個信仰之後,所有的知識都會變成負擔。

有了信仰之後,所有的學習和知識才會回來變成智慧,所以美是使知識變成智慧的一個關鍵。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須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擊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

相關文章

新1-隨機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