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物語】南仁山下的愛玉傳承:大果藤榕與土地的連結
一場山溪畔的邂逅:愛玉的古老低語
台灣南端的山林,總能悄然訴說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古老故事。那一次,在屏東南仁山區的調查之旅,下山時經過一條清澈的山溪。休憩間,一位當地的居民走近,閒話家常中,他輕聲問道:「有看到大果藤榕嗎?」我答:「山頂有見到,結實累累,正紅熟著。」他聞言,眼中閃爍著回憶的光芒,緩緩說道:「我們小時候啊,常去山上採這大果藤榕,然後用石頭搗碎,放入這山溪中,稍等一下,就結成冰涼的愛玉,可有趣了。」
這番南仁山下的樸實對話,如同清溪般沁人心脾,瞬間勾起了我對台灣通史中愛玉子記載的記憶。
歷史的迴響:愛玉的源起與傳說
《台灣通史》曾載:「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來往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之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十五,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無論是嘉義後大埔的傳說,抑或是屏東南仁山下的口述歷史,都奇妙地連結著「天熱渴甚,赴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的愛玉傳習與說法。這份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跨越了時空與地域,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
南仁山區的意外發現:大果藤榕的真面目
在南仁山保護區的深處,導覽老師指著大喬木的樹冠層,語氣肯定地說:「那裡有幾顆愛玉。」我心想,這眼力也太好了吧!趕緊用長鏡頭調近,卻只看到幾顆橘子般的果實,哪來的愛玉?而那果子又是什麼呀?
老師揭曉謎底:「就是她,是我們這裡做愛玉的原料,叫大果藤榕。」啊,原來愛玉子除了我們熟知的薜荔之外,還有另一個兄弟——大果藤榕!今日真是長了見識,也為台灣這片土地的物種多樣性感到驚嘆。
追尋愛玉的足跡:響林村的奇遇
出了南仁山保護區,車子沿著200縣道往南奔馳。突然,陳老師一聲大叫:「停車!」隨即拿著相機衝下車。我們知道一定有好東西,二話不說也跟著跑。路旁一戶人家的圍牆上,綿延20公尺的一整片牆,竟掛滿了纍纍的大果藤榕!那景象,簡直是視覺與味蕾的雙重衝擊。
屋主說這些大果藤榕是種來自己吃的,但街上確實有人在賣。我們繼續往前到下一個聚落,幾個人下車打探消息:「不是這裡,在前面的圓環。」就在此時,候車亭旁的一面壁畫映入眼簾,畫的不正是大果藤榕嗎?我們彷彿身陷一個精心策劃的計謀,一步步被勾起味蕾,直到全身每一個細胞都著了魔般地充滿渴望,今天不吃到大果藤榕愛玉,絕不甘休!
這個村子,正是響林。我們終於來到了村子中心,傳說中的愛玉小貨車果然就停在圓環邊。我們興奮地喊道:「老闆,來個16碗!」老闆卻帶著歉意地說:「啊!對不起,全部都賣完,一碗不剩了。」什麼!這簡直是捶心肝的打擊啊!
揭開美味的秘密:大果藤榕愛玉的獨特風味
故事當然還沒結束。我們賴在攤子旁,央求老闆說明這種愛玉有何不同。老闆耐心地解釋:「收購回來清洗乾淨後,就放入冷凍。等要做愛玉時,整顆連皮一起用果汁機打,再過濾殘渣,等它結凍就成了。」他強調:「因為是連皮去做,所以有特殊的香味,比一般的愛玉子更好吃。」說到這裡,一群人開始躁動起來,紛紛央求老闆要宅配到恆春……。
第二天中午,當我們走完墾丁森林遊樂區,第三度來到恆春城外的小館時,期待已久的大果藤榕愛玉已經送到了。吃進嘴裡的那一刻,大家都說不出話來,滿滿的感動只能用「幸福」兩個字來形容。那股特殊的香氣,有點像椰子的清甜,確實令人難忘。當然,這也是此趟行程最大的驚喜。
邱昌興先生的里山智慧:種植與永續
響林村,一個南仁山山邊典型的里山聚落,小得你即使經過也不會停下腳步。若非為了這大果藤榕,我想我也不會踏入這片被遺忘的角落。為了深入了解這「滿州愛玉」的奧秘,我特地來到村裡,拜訪了邱昌興先生——一位大果藤榕愛玉的達人。他在村裡種植大果藤榕,並販售愛玉與藤榕小苗。
邱先生娓娓道來:「大果藤榕愛玉,是我們村裡自古就會吃的東西。」他退休後回到村中,為了補貼生計,便開始種植起這大果藤榕。起初是從山中取回植株,再以壓條方式培育更多小苗。在他的自家周圍,種滿了大果藤榕,除了其中一株是公的,其餘皆為母株。邱先生強調,若沒有公株,僅靠山上飛下來的榕果小蜂授粉是不夠的,會影響榕果的品質,所以一定要種一株公的。
大果藤榕的種植,是絕對有機的。邱先生解釋說,若噴灑農藥,榕果小蜂就會死亡,也就無法結果;也不能施用化肥,因為大果藤榕的根系對化肥非常敏感,一碰到就會枯死,必須使用牛糞作為肥料。這份對自然的敬畏與順應,正是里山精神的體現。
純粹的滋味:大果藤榕愛玉的製作秘訣
大果藤榕的愛玉,與珍珠蓮一樣,都是使用生鮮的榕果。大約取六粒榕果,用果汁機打碎,然後在九人份電鍋的水量中揉取愛玉。這裡有個重要的秘訣:一定要使用礦泉水。若用自來水,常常無法成功凝結。邱先生甚至建議,若要在都市中製作此愛玉,必須購買特定品牌的礦泉水才能成功。
在響林村,一碗檸檬愛玉僅售新台幣40元,一株小苗250元,一斤榕果也才250元。這愛玉的滋味確實美妙,我一連吃了兩碗。
里山精神的實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過去以「番仔菁」檳榔為主要生計的響林村,如今因為這大果藤榕愛玉,又重新煥發了些許生機。我在這裡真切地看到了「里山精神」的實踐——靠山吃山,用在地的食材,永續生計,並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食物,本來就是人們與土地連結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
響林村的村名也富有詩意。每到秋冬,落山風翻過南仁山,下到這村子,村內的林子便會發出「咻咻」的聲響,因而有了「響林」之名。如此富有詩意的村名,卻因地理位置偏遠,村內缺乏產業,使得人們無法在村裡維生,只能出外討生活。然而,現在因為大果藤榕,讓歸鄉的可能重新浮現。
寶島台灣:多元愛玉的智慧傳承
愛玉,是台灣在地特有的食飲,它不僅是一道消暑的甜品,更彰顯了台灣先民的智慧。北有珍珠蓮愛玉,中有傳統愛玉,南有大果藤榕愛玉,而金馬離島則有薜荔愛玉。因植物產地有異,食用的愛玉主角也不盡相同。台灣,真是一個充滿趣味且多元的寶島,而這份與土地緊密相連的愛玉文化,正是其獨特魅力的最佳註腳。
轉載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須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擊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