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6 20:38
[完整介紹]
小野
小野,本名李遠,師大生物系畢業,卻不務正業在中影公司工作八年,推動台灣新電影浪潮運動,曾在台視、華視任職。專職作家30年,小野寫作速度驚人,好友吳念真曾形容他「下筆如腹瀉」。目前已出版過99本著作,今年將出版第100本著作
「小畢的故事」有一隻很短的廣告,少年鈕承澤和少女相約淡水碼頭,老是當電燈泡的弟弟顏正國指著他們說:「齁!戀愛!」導演捕捉到了那種孩子的頑皮和天真的表情,這才是真正賣座的關鍵。(取材自公視畫面)
曾經有一部電影用了極有限的預算(新台幣520萬),從開拍到在戲院上演只花了45天,業務部門給了一個最冷門的農曆年前的檔期上片,結果票房一飛冲天,是投資預算的十倍(新台幣5000萬),而且一舉拿下了那一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更重要的是,從此八年內,中央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拿下五屆金馬奬最佳影片。這部電影叫做「小畢的故事」(1983),電影史上將這部電影和「光陰的故事」(1982)並列,成為開創「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兩個傳奇「故事」。
這部電影的少年小畢,在許多年之後已經成為台灣電影復興(2008)之後最重要也最活躍的導演之一,他叫做鈕承澤。鈕承澤回憶自己會走向電影這行業也是和中影有關。在中央電影公司還在拍反共的傷痕文學電影時代,剛剛拍完了一部得到金馬奬最佳影片「假如我是真的」(1981)的王童導演要替「苦戀」(1982)找一個少年演員,他去華岡藝校挑「小孩」,他一眼看中一臉叛逆的學生鈕承澤。鈕承澤回想那次拍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當導演很威風,可以一直駡人,被駡的人都乖乖立正,點頭如搗蒜。或許那是日後他嚮往當導演的潛在理由,也是他展開和電影「苦戀」的源頭。
他説當時他在大太陽底下拍片拍得快虛脫時,看到攝影機旁一個小鬍子攝影助理遞了一罐冰冰的可口可樂給大鬍子攝影師,他恨不得去搶下那一罐可口可樂來喝。他並不知道坐在攝影機後面的那兩個大、小鬍子其實也正在執行他們生涯的第一次。大鬍子原本只是中影製片廠的攝影助理,第一次升格為可以掌鏡的攝影師。小鬍子是中影技術人員訓練班攝影組的學員,第一次正式在拍片現場實習。原來大家都很緊張,大家都是第一次。個性沈默低調的大鬍子在許多年之後成為國際級的大攝影師,有人還為他拍攝了半傳記體的紀錄片「乘著光影去旅行」,他叫做李屏賓。小鬍子後來去了日本深造,返回臺灣不久便轉往音樂界發展,成為台灣搖滾音樂敎父級的人物,在柯文哲當台北市長任內成為文化局的局長-倪重華。
「苦戀」帶給鈕承澤短短的電影震撼教育之後,他又被找去了另一個中影的電影劇組,他遇到了一些和上一次經驗不同的電影人,他們看起來很輕鬆很隨興,每個人都笑咪咪的像是在玩耍。他仍然很緊張,那些人要他放輕鬆,告訴他說這次要直接提拔他演男主角,整部電影都是青少年和兒童,大人只是配角。他仔細觀察著這些年輕的電影人,大家叫那個留著披頭的年輕小夥子「孝賢」、「孝賢」,叫做那個瘦瘦高高喜歡聳肩兩手一攤的中年人「坤厚」、「坤厚」。他不知道的是,那個叫做「孝賢」的年輕導演為了投資這部電影,已經把自己在永和用辛苦存下的錢和貸款買下的房子賣掉,從公寓三樓搬到四樓改用租的。那個叫做「坤厚」的中年導演也把自己房子抵押了借出一筆錢。加上了張華坤和許淑真,他們正式成立了「萬年青影業公司」,所以「小畢的故事」便是在他們和中影合資的條件下開拍的創業之作。
在當時能和中影採用合資是極罕見的。一方面是他們用傾家蕩產的方式表達「決心」和「信心」,更重要的的是打
破中影牢不可破的片廠制度。因為中影不再是唯一的投資者,導演可以不再遵守中影製片廠嚴格的規則,他們可以自行尋找工作人員,採取「彈性」原則。他們可以破格任用年輕剪接師廖慶松,年輕錄音師杜篤之,也可以從外面找來一個大家還不認識的無名小夥子李宗盛來作曲配樂。也因此在當時片廠人稱小廖、小杜的年輕技術人員,日後成了侯孝賢導演最信任的合作夥伴,他們也協助了日後崛起的更多年輕導演們一一完成了重要的電影作品。我深深相信後來成為大師級的人物的小廖和小杜,至今仍然非常謙虛,也特別照顧後起更多年輕電影導演的原因,和當時被完全信任的經歷有關。至於李宗盛後來在音樂界的發展,更和所有華人的成長記憶有了緊密的結合。
「小畢的故事」是作家朱天文所寫的短篇故事,敍事手法更接近散文的文體,編劇的過程又加入了更年輕的作家丁亞民。那時候吳念真和我是剛剛才進入中央製片企劃部的菜鳥,由於我們來自文學界,所以在心態上很希望能多引進一些文學界的作家和作品進入電影界,形成一種相互交流、合作、互助的「扶持」關係。1980年代之前蓬勃發展的電影界並不那麼依賴台灣文學作品改編,也很少來自文學界的人參與電影工作。「小畢的故事」開啓了扇窗,之後大家爭相改編黃春明的小說開啓了文學和電影相互扶持的大門,從此台灣新電影浪潮就有了濃厚的文學意境,不止因為改編文學作品,更多的是電影語言和美學溶入了許多文學元素,像長鏡頭、空鏡頭、象徵、隱喻等。
和之前的「光陰的故事」比起來,「小畢的故事」並没有那麼的實驗和斷裂,也就是在創新之外仍舊「傳承」了比較傳統的敘述方式,這種從傳統的成功模式中加以傳承、改良、創新的方式也是日後票房成功的真正原因,大多數觀眾仍然不會適應太實驗和太斷裂的電影作品的,像後來真正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導演的作品「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在拍攝「小畢的故事」之前,侯孝賢和陳坤厚在傳統保守的電影界已經磨劍十年,他們在既有的三廳愛情限制中摸索一條清新的路線,他們把電影場景從髙樓大廈的都市拉回有山有河的鄕下,把注意力放在青少年和兒童的表演方式,不斷練習捕捉孩子們最天真、浪漫、無辜的表情和動作,找到和他們相處的方式。「小畢的故事」有一隻很短的廣告,少年鈕承澤和少女相約淡水碼頭,老是當電燈泡的弟弟顏正國指著他們說:「齁!戀愛!」導演捕捉到了那種孩子的頑皮和天真的表情,這才是真正賣座的關鍵。磨劍十年才磨到的一個鏡頭,結果石破天驚、影響深遠。
正如同朱天文為這部電影所寫的文案,越遠了越近,越久了越真,事隔三十年,侯孝賢花了八年磨岀了一部轟動國際影壇的「刺客聶隠娘」,許多事物因為歳月的一再淘洗磨光,使我們更能看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核心、本質。奇蹟和成功從來不屬於心存僥倖的人,「小畢的故事」的奇蹟和成功,除了是決心、信心、彈性、傳承,和相互扶持之外,十年磨劍更是關鍵的一撃,這個故事中所提到的每一個曾經年輕過的人,都不是那種心存僥倖之人,他們各自默默的磨著屬於自己的那一把劍,那把劍也許是有形的攝影機或吉他,但是更多的是他們自己,他們把自己的身心化成了那把利劍,靜靜的等待著命運安排下的關鍵一撃。
(上左)國際級的大攝影師 李屏賓。(上右)台灣搖滾音樂敎父級人物 倪重華;人稱小廖(剪接師廖慶松,中左)、小杜(錄音師杜篤之,中右)的年輕技術人員,日後成了侯孝賢導演最信任的合作夥伴;「小畢的故事」是作家朱天文(下左)所寫的短篇故事,編劇的過程又加入了更年輕的作家丁亞民(下右)。
原文網站:-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