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爐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 \ 小心致癌? 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5/07/21

微波爐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 \ 小心致癌? 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圖輯來源】會致癌?有輻射?各種微波爐謠言一次破解

林韋竹
作者為【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負責人。
將複雜的文字轉化為圖文並茂的資訊圖表,志在服務廣大群眾,提供大家有價值的訊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常常看到微波爐對人有危害的文章,到底是真還是假?
到底我們該不該使用微波爐?這篇文章整理所有相關資訊,一次破解相關的微波爐謠言。

微波爐似乎是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家電之一。
而圍繞著微波爐的謠言也如同月經文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死灰復燃,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各大農場網站及LINE的群組當中,甚至你偶而會在臉書上看到,有人揚言要用微波爐加熱罐裝可樂(真實事件),此時連一些平時跟你不熟的朋友都會跳出來阻止你,或許是一種聯繫感情的好方法喔。(誤)

為了幫助讀者正確的使用微波爐,同時阻止親朋好友錯誤的使用微波爐,我們採集了權威機構的數據,製作本期資訊圖表,替大家解答一些常見的微波爐謠言。


一、微波爐的加熱原理

首先必須先明白微波爐的加熱原理。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透過磁控管打出微波(頻率2.45 GHz,波長122 mm),在爐內形成一個旋轉的電場,讓帶正電與負電的極性分子(例如水分子)以每秒24.5億次的頻率隨著電場轉動,讓分子與分子摩擦生熱。
一旦微波停止,電場消失,水分子也就安靜下來,剩下摩擦產生的熱能。

二、所以,微波爐的輻射致癌嗎?

答:不會。微波輻射與會致癌的輻射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微波爐產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是電磁波的一種,介於無線電波與紅外線之間,所處的頻率跟常用的Wi-Fi一模一樣,都是2.45GHz。

微波對分子的影響主要是震動摩擦產生熱效應,微波的頻率不足以破壞分子鏈,也不會破壞原子結構(所以才被歸類到微波),在極端情況下(封閉金屬小空間內釋放大功率微波)的主要傷害是燙傷。


至於大家最害怕,最容易被偷換概念的那種輻射其實是電離輻射,像是伽馬射線,X射線等,能量與穿透性都高出微波非常多,波長都是奈米級別。

進入到人體後會傷害細胞(導致大量自由基產生),甚至會打斷化學鍊,電離原子,破壞DNA結構,使得DNA無法正常複製,這是引發癌症的基本過程。

電離輻射主要來源於天然或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或者透過加速器對撞產生純電離輻射,並非便宜的微波爐僅靠900W電力就能產生。

很多人聽到電磁波與輻射就害怕,實際上太陽每天都在用電磁波轟擊地球,人體本身也會產生紅外線電磁波,甚至你吃香蕉也會吃進放射性同位素(鉀-40),然而大家還是活得好好的。

因為電磁破與輻射只是物理現象的統稱,當中存在著種類與劑量的不同,只要認清楚不同電磁波與輻射的特性,就不必太過驚慌。

三、使用微波爐的時候,離多遠才安全?

答: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建議為50公分,至於學理上的安全距離則為5公分。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3765-90規定一個微波爐的整個產品壽命中,在距離微波爐表面50mm內的最大洩漏處(通常是爐門封條),微波洩漏量不得超過50W/m²。這個數值已經遠低於已知會產生危害的標準。(尤其距離來到50公分時,微波能量更只有5公分處的1%。)

而網路上很多人喜歡引用美國FDA的標準(21 CFR 1030.10),其實台灣跟美國的標準一模一樣。

四、食物用微波爐加熱會流失營養嗎?

答:所有加熱食物的行為都會導致營養流失,相比之下微波爐並沒有特別嚴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保留較多營養。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微波與其他烹調方式相比沒有太大的差異,所有烹煮食物的方式,都會導致營養流失。營養流失的關鍵在於溫度、加熱時間與食品成分。

而且,由於微波爐的加熱溫度常保持在100度左右,與其他典型烹調方式,溫度動輒達到180度相比,破壞性與產生致癌物的可能性更低。反而,微波爐需要擔心的是,由於加熱不足導致殺菌效果不佳,因此在許多微波爐的使用建議中,都不建議加熱放了太多天的剩菜剩飯。

在一些研究當中,微波爐由於加熱速度快(直接穿透物體加熱分子),保留的營養反而比其他烹調方式更多。

以康乃爾大學的波菜實驗為例,經過微波爐烹調後的波菜,幾乎保留了所有水溶性維生素(葉酸、維生素B與C),相比之下,水煮方式則流失了77%的水溶性維生素。

微波僅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而食物本身並沒有產生變化,也不會產生致癌物。以培根為例,透過微波烹調的培根,比正常烹調方式,產生較少的致癌性亞硝胺。

但這不代表微波爐很安全,如同其他烹調方式,食物微波過久同樣會導致食物燒焦,尤其是含有油脂的食物升溫快,沸點高,容易出現水尚未加熱,油脂已經加熱到爆開的情況。

五、微波加熱會讓食物致癌嗎?

答:不會….但也會(?)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一些網路謠言認為,微波會導致食物產生致癌物質,這其實違反化學原理,微波並不會打斷化學鏈,也不會使元素衰變成放射性同位素。(特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在衰變過程中釋放出電離輻射,這些輻射才會破壞細胞與DNA,才有可能引發癌症。)

另外,很多人以為微波爐的輻射會殘留在食物上,這是對微波爐的輻射完全錯誤的理解。其實,微波爐(斷電)關閉後,微波就會完全消失,不會有任何殘留。

謠言中所描述會殘留的輻射污染,實際上是「放射性污染」,是指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附著在物體上。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變的過程中,則會產生電離輻射,這類對人體有害的輻射。

而要產生放射性同位素,必須先取得鈾,鈷或者碘之類的物質,再費九牛二虎之力進行電離,才可以得到放射性同位素,或者是花費高昂的費用製造電子加速器,讓粒子用超高速互相撞擊,才能將一般元素變成放射性同位素。如果可以用2000元的微波爐製造出電離輻射, 科學家們也不需要花好幾億建造加速器。

所以微波爐不會讓食物產生致癌物質……..嗎?

其實也會。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如同所有加熱方式一樣,食物是否會產生致癌物質,取決於烹調時間與溫度。食物加熱一定會改變食物的分子結構,產生化合物增加食物風味。

然而,當食物過度加熱導致燒焦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致癌的物質,例如澱粉類在高溫下過度烹煮,會產生丙烯酰胺,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燒焦時則會產生多環芳香烴,這些致癌物質會傷害DNA,從而引發癌症。

這是熱度造成的,用瓦斯爐也可以造成這種效果。

六、微波爐對人體的傷害方式

答:可能會燒傷或間接導致燙傷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若將人塞入密封的小空間內發射微波,因為是直接加熱,所以可能導致燒傷,在美國就曾發生一起案例,變態父母將小朋友放在微波爐內加熱,導致小孩二度燒傷。

至於洩露產生的危害,至今為止尚無案例,而且造成傷害所需要的時間通常是以5分鐘以上為衡量標準,而且必須在極近距離的位置。因此一般情況下如果微波爐產生嚴重外洩,你可能會感覺有點熱,除此之外沒有太大的傷害。

根據FDA收到的通報案例,絕大多數傷害都是由於過度加熱導致液體突沸,或者錯誤的加熱有殼雞蛋導致水蒸氣爆炸,間接讓人燙傷。

七、聽說微波爐會引發白內障,是真的嗎?

答:並非空穴來風,可能對眼睛有害。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 維基百科

一些案例研究認為,微波可能是誘發白內障的原因之一。由於眼睛特殊的脆弱結構,當受到高強度的微波時,會加熱水晶體內的水分子,而眼睛的構造使熱能難以排出,進而誘發白內障。

故保險起見,美國FDA建議微波過程中請勿靠近觀看微波爐。然而在其他一些實驗中,白內障卻被摒除在微波的傷害列表中。但為了避免未知的危險,按照FDA的建議還是比較好的。

八、什麼東西不該放入微波爐加熱?

Photo Credit: 關注台灣社會信息圖表

1. 金屬:

其實並非所有金屬都不能放進微波爐,畢竟微波爐的內部就是使用金屬製作,而微波遇到金屬時產生反射行為,則是讓微波爐內形成電場的關鍵。

然而,我們很難判斷什麼金屬可以放進去,什麼不能放。如果在微波爐裡使用任何含有尖點(例如刀叉與鋁箔紙)的金屬製品,就會產生電弧現象。

除此之外,在微波爐中放置角度未經計算的金屬,則可能導致微波反射到磁控管上,把磁控管燒毀。如果不是專家的話,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別放任何金屬吧!

2. 除了聚丙烯(PP)外的所有塑膠:

PP通常被做成硬質容器,具有高耐熱與化學穩定的特性。至於便利商店可微波的軟包裝食品,以他的內層材質(通常是LLDPE或PET)特性來看,其實不建議微波。

而包裝表面也沒有註明耐熱溫度(相較之下PP硬殼包裝通常有標明耐高溫-20~120度),廠商可能透過限制微波時間的方式來避免過熱,僅會將食物加熱到適口溫度。

只是一旦過度加熱,仍然會產生危害。因此建議軟塑膠包裝的食物應該避免過度加熱,或者應該將食物拿出來加熱。

3. 放太久與容易生長細菌的食物:

因為可能發生微波不足或受熱不均勻的狀況,所以可能導致殺菌不完全的情形。

4. 帶殼雞蛋:

微波雞蛋爆炸是學術期刊與新聞中常見的傷害,微波加熱會讓雞蛋內部聚集蒸氣熱能,無法排出。
當蛋殼破裂時,會改變壓力平衡,引發雞蛋爆炸。這不僅造成身體的燙傷,還會給帶來一輩子的陰影。

微波爐沒有那麼恐怖

微波爐並沒有謠言中所描述得那樣恐怖,然而,謠言每過一段時間總是會捲土重來。

網路上有一篇名為「請立即丟掉你的微波爐」的文章,從2004年開始出現在網路上,其間經過許多造謠者加油添醋,而文中研究人員的國籍,也從一開始只有美國人,後來增加蘇聯人,瑞典人以及各種白人等等,全都是捏造的。

這篇文章也曾多次被主流媒體報導,至今仍然以不同的標題,存在於各大論壇,網路農場,以及LINE群組當中,影響著我們身邊的人。

筆者的一些年長朋友,就有人因為誤信這些謠言文章,真的將家中微波爐丟棄。實際上,在使用微波爐的時候,頂多會得到加熱不足,或者過度加熱的食物(用瓦斯爐料理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危害,大家真的可以放心使用微波爐。


原文網站:


---------------


微波爐給人類帶來什麼好處?壞處?
就你的經驗來看,此爐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

解答

微波爐對人體的傷害是直接的,它的運作方式主要是利用很高的能量產生電波頻率造成物體分子高速震動,因而摩擦生熱,食物就熟了。
因此,人體的組織在微波爐前也可能會有受到傷害。一般而言,電波無法穿透金屬,使用時可使用金屬門隔開 (有一些廚具櫃會有這樣的設計讓使用者擺放微波爐)

現代人常使用的微波盧,卻有可能讓營養減分。科學研究,用微波爐處理蔬菜會使營養流失,最好的方法還是用清蒸。

西班牙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研究發現,綠色花椰菜在經過微波爐處理時流失的抗氧化分子最多,而用水煮和壓力鍋則是其次,最好的選擇是清蒸,可以讓抗氧化分子幾乎沒有損失。

所謂抗氧化分子就是可以保護細胞,不讓細胞受到化學物自由基的破壞.多攝取含有這類物質的食物,對人體有益。

微波令營養價值減少?

食物營養質減少的問題,其實只要食物加熱都會,去年在我們站上就有一篇報導指出,西班牙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研究發現,綠色花椰菜在經過微波爐處理時流失的抗氧化分子最多,而用水煮和壓力鍋則是其次,最好的選擇是清蒸,可以讓抗氧化分子幾乎沒有損失。

微波食品:天使還是魔鬼

  2003年9月17日,國內某知名大報登載了一篇名為《微波食品弊大於利對健康極具危害》的編譯文章。文章提出了微波食品有害健康甚至會致癌等較為極端的觀點。此文見報後,隨即被諸多媒體轉載。

與此同時,《家庭醫藥》編輯部也收到了數以百計的讀者來信,紛紛詢問微波食品到底有沒有如此之大的危害。為此,《家庭醫藥》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與食品安全所食物營養學評價室楊月欣主任,中國物理學會電磁輻射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醫學博士丁振華教授,請他們用專家的眼光來直面這一問題。

  毫無根據的驚人謬論

  微波食品,是指經微波爐加熱烹飪而成的食品。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微波爐問世以來,這個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因為采用微波爐烹制食品具有清潔、快速、方便等諸多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對微波食品表現出了認可的態度。

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十億左右的家庭在使用微波爐。在美國,使用微波爐的家庭的比例高達90%。即便是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中國,微爐的市場需求量也正呈迅猛之勢逐年遞增。


微波食品的營養價值減少了60%至90%,包括礦物質和生化?,維生素B、C和E以及抗脂肪膽物質,甚至連蛋白質的營養成分也減少了

  這種說法過於絕對。微波烹飪會引起食物營養成分的丟失是事實但實際上對食物的任何加工過程都會導致其營養成分的丟失,而不單單是微波爐加熱。

如此武斷地拋出其營養價值會丟失60%?90%的數據,就顯得非常的誇張和片面。在微波爐加熱的過程中,也許食品中的某一種成分會丟失得比較多,例如微波爐加熱卷心菜、蕪菁時其中的胰蛋白?抑制劑的丟失。但同樣的成分在微波爐加熱芥蘭、紅薯等食物時,其丟失量就要少於傳統的烹調方式。

  『有文獻報道經巴斯德滅菌法滅菌後的牛奶,用微波加熱(2450兆赫茲、650瓦)2分半鍾後,其中維生素C含量下降36%,維生素E含量下降17%;但是其口感和氣味,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β胡蘿卜素、過氧化物?活性、脂肪和超氧化物量、非脂乳固體量以及總蛋白量都沒有發生顯著改變。相反,牛奶中微生物含量下降了,而且存儲穩定性也有所提高。』

  楊主任指出,從理論上講微波爐加熱不可能導致食物60%?90%的營養損失。因為相對其他的傳統烹飪方法而言,微波爐加熱的時間通常很短,雖然微波促進分子運動,但在短時間內的分解不會太大。

相對而言,炒、煮、煎、烤等傳統烹飪方法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破壞都比微波爐加熱所帶來的營養損失要嚴重些——最普通的米飯、富強粉饅頭、粥的制作過程中水溶性維生素B1的損失可達80%左右,核黃素損失40%?50%;炒菜時菠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約為20%,小白菜約為40%,而這種損失在高壓罐頭中則更多。

來自《國外食品科學》雜志的數據表明,微波加熱對營養素的影響根據時間和體積功率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微波加熱食物中維生素A的損失在10%?27%之間,維生素B2和維生素E的損失約為3%?19%,維生素B1的損失則介於24%?55%之間。顯而易見,這個損失量是小於傳統烹飪方法的。

-----------

網路追追追/小心致癌? 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最近網路上在流傳一封「微波爐弊大於利」的郵件,有網友來信喊救命「我爸爸都不讓我用了,怎麼辦?」究竟,這封信上說的有沒有道理?

>>微波爐弊大於利?

網路上流傳的這封信,其出處並不難查,作者Raymond Francis創辦了一家賣健康產品的Beyond Health公司,寫了一本書《永遠不再生病》(NEVER BE SICK AGAIN)。
這篇文章的譯文2003年9月17日便刊登在大陸的中國青年報上,由於是平面媒體,讀者甚眾,一刊登後果然引起廣泛討論,網路上也立刻有人對此文章展開質疑,
網路上轉寄另一篇署名「洪山本博士」的版本,其實也是這種大集合的文章。
整理這些反覆轉述的微波有害論,主要的問題有以下幾點,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吧。:

1.有關微波爐的微波產生方式

文章上說:「太陽產生的微波與微波爐產生的微波有重大區別。
這個區別在於微波爐是用交流電來產生微波的。 」我們找到更「細緻」的說法:「太陽所發的電波是不能產生磨擦性熱能的直流(direct current,即DC) ,譜頻寬闊,而微波爐的是可製造磨擦熱能的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即AC) ,大部份型號用的電功率是900-1000瓦特(watt),譜頻偏窄,能量十分猛烈。」(參見:用微波爐煮食有害的真相)

然則,不管是粗略的說,還是細緻的說,上面的說法都是有問題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的黃建華教授指出,國際上規定家用微波爐的微波波長為122mm,對應頻率為2.45GHz不管如何產生,只要是同頻率的電磁波其物理性質都一樣,不因來源而改變,如果真要說差別,就是太陽產生的微波大部份被大氣層擋住到不了地面來。

2.微波爐加熱的方法

文章上說:「微波爐用交流電產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鐘幾十億次的速度旋轉,造成分子之間巨大的摩擦力,使食物迅速加熱。人們通常以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

有害論者繼續推論,「這種水份子每秒鐘高達過億轉的磨擦,把食物的營養成份﹙特別是蛋白質﹚破壞,令食物變質。」

3.微波加熱使食物變質?

接著上面的推論,黃建華教授質疑,其實加熱食物就可能產生可能致癌的物質,但加熱水分子(微波爐加熱原理)溫度,大約100度C,遠不及炒菜產生的溫度,可能致癌的物質應少之又少,又此頻率之微波能量甚低,打斷分子鍵結幾無可能,又如何能讓無毒物質變有毒呢?

大陸的媒體請南京亞泰微波能技術研究所所長陳金傳分析,他也指出,「按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釋,微波加熱過程並未打破食物分子鏈的結構。只有破壞分子鏈的結構,食物分子分解成離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才會使原有食物分子發生化學性的變化。
就目前可以證明的微波能量來看,還不足以發生化學性改變,產生新的不明分子也就無從談起。」(參見:微波食品真的致癌?科技人員闢謠(http://www.csonline.com.cn/life/meishi/shihuashishuo/t20031021_37749.htm))

在kinnet醫療網中,大林慈濟綜合醫院核子醫學科的王昱豐醫師也指出,用微波爐烹調的食物,理論上而言,微波只是能量的轉移,並不留在食物之中,但就像烤的食物一般,是不是會引起某些蛋白質變性,目前並無定論。
在香港食物環境衛生屬介紹微波爐的網頁中也提到,微波是不會透過食物傳至人體。(參見: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kINNET國家醫療網)

談到在微波爐的能量會不會留在食物中,ARE MICROWAVE OVENS A SOURCE OF DANGER?一文裡曾舉出,有一位美國大學的「知名教授」曾寫信到國會聲明,「微波爐的能量是會累積,而且會傷害人體的。」但文中卻沒有說這名教授是誰,我們根據文後的註釋1推測,這教授應該是指Paul Brodeur,這位教授在1989和1993年時出書,指控電線根本是「死亡電流」(Currents of Death),在這本書中指控的「殺手」,其實不只微波,包括電線、雷達、錄放影機、電腦螢幕以及所有一般的家用電器。

根據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Farley所寫的文章記述,Brodeur的指控經媒體批露後,在當時的確造成了恐慌。不過,在90年代中期,已有超過上百篇的臨床研究指出,癌症與電力所造成的磁場並沒有關連。(參見:Power Lines and Cancer:Nothing to Fear 淡水河註:Farley教授的文章很精采,引經據典,說來毫不費力,可惜實在太長,如果全譯出來,這篇報告就要長的不像話了。)

4.微波加熱輸血致死案例

Raymond Francis文章所提到微波加熱輸血一事,因此導致病患Norma Levitt女士死亡的案例,出自一篇更早發表的文章(參見Hidden Hazards of Microwave Cooking)這個案例也在大部分微波有害論的文章中,被廣泛引用。

在Hidden Hazards of Microwave Cooking這篇文章中,只提到死因是「微波加熱輸血」。作者說血液加熱是「常見」的事,為何微波加熱就會出事呢?所以,一定是微波爐改了血液的分子結構!這一段「推論」(注意,不是科學證實的「結論」)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血液加熱在醫院是一件需要慎重為之的事,在國軍台中總醫院的網頁中有關輸血部分即寫到說,「血液加溫必須用專用之設備,(溫度可控制在40 ℃以下,有溫度計可供監視用,有超溫警報器。)不可用微波加熱用溫水、熱水直接加熱,當加溫不平均時,可能會造成溶血。」我們之前在查「純液體都不能單獨在微波爐加熱?」時,就已經寫過了:「台灣科技大學電子系教授陳守治指出,因水的傳導不快,且微波爐是採用大能量集中且快速加熱的方式工作,所以當使用微波爐單獨加熱水時,會使水杯中心位置的溫度過高,但邊緣的水溫依然很低...」換句話說,家用微波爐加熱血液的危險有兩個,一個是「加溫不平均」(雖然,比起隔水加熱等方式,微波仍然要平均多了),另一個則是溫度控制。(參見:國軍台中總醫院(http://www.aftcgh.com.tw/web/03service/01/armed/armed-05.htm)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用「專用的設備」去加熱血液,都是不安全的,單單以此案例,就推論微波改變了血液的分子結構,是非常跳躍的推論方式。

5.瑞士皇家科技協會兩個博士的研究

接下來是關於「瑞士皇家科技協會的發現」,這裡的譯法也有一點爭議,原文是寫「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ology」,大陸的反對者認為應該翻成「瑞士聯邦研究所」,不過,也沒關係,無關緊要。這個研究也是微波有害論的大重點,幾乎每文必提。

這兩位學者Hans Hertel和Bernard Blanc的研究發表於1992年,名稱是「COMPARATIVE STUDY ABOUT THE INFLUENCE ON MAN BY FOOD PREPARED CONVENTIONALLY AND IN THE MICROWAVE-OVEN.」可惜的是我們只找到研究名稱,沒有找到研究本文。
不過,在網路上大量轉載的訪談中,有記載了大部分這個實驗的細節,這個實驗的實驗者只有八個人,其中一個還是Hans Hertel自己,他也是最老的一個,其他志願者大約都在20到30歲之間。
Hans Hertel說他們這八個人被關在一個旅館中八個星期,排除了吸煙、喝酒或作愛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然後,他們會給志願者分別吃「生的牛奶」與「微波過的牛奶」、「生的蔬菜」與「微波過的蔬菜」,吃之前先抽一次血,吃完後再抽一次血。(參見:The Proven Dangers of Microwaves

大陸的批評文章說,這個實驗非常的「粗糙」,除了樣本太少,進食之後的抽血間隔也只有15分鐘到2小時,並據此批評研究設計有問題(怎麼可能剛吃完東西就發生變化?)。
不過我們一來沒有找到原報告,二來在部分介紹的文章中只說「間隔一定的時間」(at defined intervals ),因此對這一部分的批評並不能肯定。
但,只有八個實驗者的樣本,就一個號稱「重大發現」的研究來說,研究的結論未免下得太過草率。(參見:誰說“微波食品有害健康”?)

在大陸的批評文章中還提到Bernard Blanc後來曾公開改變他對「微波有害論」的看法,這點是沒錯。
在ARE MICROWAVE OVENS A SOURCE OF DANGER?一文中,就有記述此事,不過同一篇文章中卻又另爆「內幕」,說Bernard Blanc曾私下寫信給Hans Hertel,說他公開表態是不得已的,因為有人要危害他的家人--這一點,因為沒有其他資料佐證,只能存疑。

6.前蘇聯的研究與禁令
不管是看中文,還是看英文的微波有害論,我們都沒有找到蘇聯相關研究與禁令的進一步資料。目前只能先存而不論。

7.微波令營養價值減少?

食物營養質減少的問題,其實只要食物加熱都會,去年在我們站上就有一篇報導指出,西班牙國家科學機構的最新研究發現,綠色花椰菜在經過微波爐處理時流失的抗氧化分子最多,而用水煮和壓力鍋則是其次,最好的選擇是清蒸,可以讓抗氧化分子幾乎沒有損失。 (參見:微波爐處理食品 營養恐流失)
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營養師陳建志在一篇「微波爐雜談」中就提到「和一般的加熱方法相比(如煮與蒸等)﹐微波加熱的維生素B群耗損率與一般加熱法相近﹐維生素C耗損率反而比一般加熱法低...」(參見:微波爐雜談(http://www.healthhouse.com.tw/assort/mixed/microwave.htm))

Raymond Francis的分析大致如上,綜合以上查證的事實,本文的可信度是有問題的。
在查證相關資料時,我們也發現關於「微波有害論」其實還有很多論述,不過,如果再就這些論述進行查證,可能就要出書了,因此,目前僅就網路流傳的Raymond Francis文章進行分析。



原文網址: 網路追追追/小心致癌? 微波食品弊大於利? | 網路追追追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legacy.nownews.com/2007/11/15/515-1589197.htm#ixzz3aqvFfmWD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