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故鄉變得更美好
吳鎮坤深耕故鄉改造運動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D0004/230299/web/
文 劉智淵 攝影 劉智淵、游家桓 圖片提供 吳鎮坤
大甲溪供應大臺中用水,也是臺灣最富水力資源的溪流,東勢人吳鎮坤成立大甲溪生態環境協會,長期關注這條大臺中的母親河。 |
三十多年前,吳鎮坤離開繁華的臺北,
返鄉投入辦社區報,關注地方事務,
從藝文、生態、環保到社區營造……
一路走來,熱情始終不減,
對家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返鄉投入辦社區報,關注地方事務,
從藝文、生態、環保到社區營造……
一路走來,熱情始終不減,
對家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麗的大甲溪,日日夜夜向西方流出
多少人在溪畔度過童年,多少人在溪畔開墾家園
這是我們母親的河流
希望你我永遠愛護她 —邱晨
多少人在溪畔度過童年,多少人在溪畔開墾家園
這是我們母親的河流
希望你我永遠愛護她 —邱晨
「這是我們找邱晨寫的《美麗的大甲溪》,他也是東勢人。」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創會會長吳鎮坤說。
採訪吳鎮坤的過程中,他常談起出身東勢的知名人士,歌手邱晨、舞蹈家賴秀峰、畫家江明賢、前環保署長張隆盛……我們發現東勢濟濟多士,更可以感受吳鎮坤對故鄉的情感、對家鄉事務的熟悉。也許,吳鎮坤這個名字不像他提到的這些人那麼顯赫,但是,三十多年來他在故鄉投注的心血作為,和那些出外有成的東勢人同樣精采動人,值得一書。
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創會會長吳鎮坤。 |
返鄉有太多事情可以做
民國67年,吳鎮坤創辦山城週刊,維持三十餘年未停刊,還獲得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創設的第一屆社會公器獎,成為臺灣社區報的一則傳奇;民國76年發起生態環境維護協會,促成台電在馬鞍壩設置全國第一座魚道,並領先國內各鄉鎮,推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展現環保社團的社會影響力;近幾年,他投入社區營造工作,獲得農委會「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計畫」連續三年特優獎。吳鎮坤對故鄉的關懷廣泛,難能可貴的是,三十多年來熱情不減,在各方面都對家鄉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個年代,返鄉知識份子很少,我們返鄉,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了。」吳鎮坤這麼說。
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創會會長吳鎮坤(右)及會中同仁翻看當年他們要求台電委託學者做的各項研究報告。 |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吳鎮坤,曾在系上任助教,也曾在全國性大報工作。民國67年,他受系上教授一席話影響,決定回鄉辦社區報,家人認為他在臺北才有發展,持反對意見,但他堅持回故鄉貢獻所學,期望藉著刊物,凝聚鄉情,促進故鄉的繁榮進步。發刊不久,地方人士建議將採訪範圍納入鄰近的卓蘭、石岡、新社、和平等鄉鎮,他力邀大學同窗,同時也是吳姓族親的吳國城回鄉任總編輯一起辦報。當時週刊一大張共四個版,吳鎮坤負責要聞版和藝文版,吳國城負責農業版及鄉土版,兩人編採工作忙碌,沒時間拉廣告,但內容頗受歡迎,尤其農業版報導傑出農民的成功經驗、農事技巧,具有實用性;鄉土版的地方史蹟掌故,頗能打動鄉情。於是農藥行、農業資材公司主動前來刊登廣告,到民國71年,廣告量大到需要增張因應。
山城週刊經營穩定
而週刊的要聞版也頗有特色,兩位新聞科系出身的年輕人,初期對地方政事頗有批評,不久便發現,社區報對內應該多報導美善的一面,對外則團結一致,才能凝聚鄉情。地方政事若未盡周全,吳鎮坤會私下提點主事者,規勸無效才會上報。此外,山城週刊的報導,常為大報引用,地方事務透過週報,往往能成為全國矚目的議題,於是地方人物也常利用週報表達對縣府、中央的期望,如此山城週刊和鄉鎮首長、民意代表的關係更為緊密,鄉鎮公所、農會、里鄰長成了基本訂戶,多年來發行量始終維持穩定。
「山城週刊的生存一直沒問題,外界總把我們描述得很偉大,其實是過譽了。」吳鎮坤笑著說。
吳鎮坤和他的大學同窗吳國城(右)經營《山城週刊》歷三十餘年而不輟,是臺灣社區報的一則傳奇。 |
民國70年代,山城週刊不但能維持生存,吳鎮坤還以知識份子淑世的熱情,推動藝文活動,每年寒暑假,他都出面組織回鄉學生、籌辦音樂會、民歌演唱、才藝表演,也曾和聯合報合辦「藝術歸鄉」活動,舞蹈家賴秀峰、水墨畫家江明賢都曾經在週刊的號召下回到故鄉。吳鎮坤記得,有位從外地來、在東勢服役的阿兵哥還曾經寫信到週報,感謝他們在農村舉辦高水準的藝文活動。
民國76年,吳鎮坤和地方人士感於大甲溪不再是童年那條潔淨美麗的母親河,決定成立生態環境維護組織,初名「東勢區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後改為「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吳鎮坤回憶創會之初曾寫下:「憑著一股傻勁展開了工作,先後舉辦大甲溪之歌演唱會、海報巡迴展,設置獎金鼓勵檢舉並取締毒電魚,印製環保宣傳單到里民大會宣導等等工作。」他還提及,會員自費製作禁止毒電魚的告示牌,利用假日,帶著圓鍬、水泥、便當,一路從下游的石岡壩到上游的青山電廠,在數十公里河道上豎立了近百支告示牌。
馬鞍壩魚道是台電回應協會的要求所修築的臺灣第一條魚道。 |
催生臺灣第一條魚道
過程中,他們發現,破壞大甲溪生態的,除了毒電魚,還有台電設置電廠、築壩攔水,造成溪流水量變化劇烈,魚類棲息地零碎隔絕。當時,台電正準備在大甲溪上設置第六座電廠,並修築馬鞍壩,協會於是呼籲停止建壩,並要求台電負起整治大甲溪的責任。吳鎮坤結合流域周邊鄉鎮長、民意代表推動聯署,當時的立法委員吳耀寬、田在庭、省議員張溫鷹也從各方面提供協助。一個初成立的地方環保團體,竟然主導了一場由多位重量級學者、民意代表及相關單位主管參與的「大臺中區水源保護公共政策聽證會」。
「他們對大甲溪生態關切很深。」台電環保處長蔡顯修曾經這麼說。雖然當時的社會環境無法阻止台電興建水壩,但台電仍回應協會要求,委託學術界展開四項研究計畫,分別是大甲溪魚類復育計畫、大甲溪淡水魚復育調查計畫、大甲溪水文及河道疏濬與沖淤研究計畫、大甲溪魚類棲息地改善研究計畫。此外,馬鞍壩的魚道也在學界和地方人士的建議下,由台電委託研究,並在水壩施工時修築完成,成為臺灣第一條魚道。
民國86年,吳鎮坤再次出任協會會長,他又領先各鄉鎮推廣資源回收、改善大甲溪畔垃圾場並設置焚化爐。期間獲得鄉親、前環保署長張隆盛協助理解法規、指點行政流程,短期內解決區內垃圾問題。
吳鎮坤近年來投入故鄉東勢福隆社區的社區營造工作,和鄉親一起把故鄉變得更美好。 |
無論辦社區報凝聚鄉情,還是創立社團改善環境,吳鎮坤只要投入,總能創出一番成績,而且持續發揮影響力。只是吳鎮坤不諱言,這兩個組織目前都需要有使命感、有熱情的年輕人加入。「這些都是公共財,我們把它維持下來,等待新一代傳承下去,發揮新的創意和能量。」吳鎮坤這麼說。
從事社區營造成績斐然
至於吳鎮坤本人,近年來則關注老家東勢福隆社區的社區營造工作,他和社區人士接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創新農村社區人文發展計畫」,邀請國內社區營造經驗豐富的講師,培訓社區內熱心的志工幹部。由志工幹部發掘社區內的人文史蹟、產業、生態,完成《鳶嘴山下的家園》一書,發送社區居民,讓大家對故鄉有更深刻的認識。然後請小學生在美勞課把這些社區故事畫下來,再請婦女一針一線的繡在花布上。吳鎮坤表示,這本社區繪本布書包含老中青少各年齡層的心血,正是社區營造的精神所在,也因此贏得農委會99年度全省社區靜態成果展第一名。
福隆社區的老中青少合力完成的社區繪本布書,獲得農委會99年度全省社區靜態成果展第一名。 |
他熱切地希望,透過對社區文史生態產業的了解及休閒環境的改善,吸引旅外鄉親假日喜歡返鄉度假,讓老年人享受天倫之樂,更希望有更多的熱心志工投入,正如也是鄉親的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有次返鄉看到社區改變,感動地說,希望退休後也能返鄉加入志工行列。
「我們不發展觀光,只希望有好山好水的故鄉,能成為最適宜人居的地方。」吳鎮坤說。
看來,返鄉三十多年,吳鎮坤從未改變初衷,從辦報、推動環保到社區營造,心心念念,仍是把故鄉變成更美好的地方。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原文網站:http://blog.udn.com/triangle409/72309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