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肝炎患者日常生活建議 |
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
依據台灣衛生署公布的2011年國人十大死因報告,肝臟相關疾病就有2項入榜,包括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的「肝癌」,及十大死因第八名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8,022人死於肝癌,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死亡的人數也有5,153人之多,顯見肝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
B肝帶原是台灣肝癌發生的主因
B型肝炎盛行全球,而台灣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就國內統計的數據來看,在肝癌患者中高達60%的人是B肝帶原者,即表示B肝帶原是台灣肝癌發生的主要因子,再次說明B肝帶原者追蹤監測與治療的重要性。
台灣從1984年開始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但在1984年之前出生的人沒有這項保護措施,很多人仍不知道自己是B肝帶原者,現在30歲以上的成年人約有17%帶原率,因此檢測有無B型肝炎帶原成為現在宣導的重點工作之一。
要確定自己是不是B型肝炎帶原者其實很簡單,只要藉由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Anti-HBs)的陽性、陰性,就可確定:
●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檢驗表面抗體
●B型肝炎表面抗體陽性─身體內已有B型肝炎保護力
●B型肝炎表面抗體陰性─須接受疫苗注射,形成保護力
醫療與生活,雙管齊下「保肝」
對於B型肝炎帶原者的生活建議,可分成兩區塊,醫療層面與生活層面,必須雙管齊下,才能做好「保肝」,免於受到肝病滋擾。
●醫療層面
「定期追蹤」是最重要的保肝之道!對於不活動期的B肝帶原者建議每6個月~1年追蹤,慢性肝炎的患者則是每3個月~6個月檢驗,肝硬化者則需縮短到每3個月就到醫院觀察肝臟功能與變化,以因應身體變化,適度調節治療模式。
●生活層面
肝臟是身體新陳代謝的主要器官,因此讓肝臟充分休息是保護它的最直接方式。在日常保養上的建議基本上與一般養生差不多,但與一般健康民眾相較,B型肝炎帶原者、甚至肝病患者更需要確實做到,才能避免肝臟狀況繼續惡化,最後走到不可逆的肝硬化、肝癌的病變。
1.作息規律。
2.不熬夜。
3.避免刺激性或醃製食物,已有檢驗報告指出有些醃製食品含有黃麴毒素,食用過多將增加肝臟排毒的負擔。
4.多加攝取含有豐富抗氧化劑的新鮮蔬果,如維生素C含量高的奇異果、芭樂、柑橘類、花椰菜、青椒等;含有大量維生素E的葵花子油、玉米油、黃豆油、堅果類等;β-胡蘿蔔素含量豐富的深綠色葉菜類、玉米、紅蘿蔔、地瓜、木瓜等,只要均衡攝取葉菜類、花菜類、根莖菜類、蕈菇類、豆類等天然蔬果,可有效中和體內發炎現象。
5.避免含有防腐劑、化學藥劑的食物,如泡麵、真空包裝的料理包、罐頭等,經常食用會增加肝臟負擔。
6.戒菸、戒酒,尤其是酒精直接對肝臟產生毒性,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7.肥胖、脂肪肝、代謝症候群都已經證實是增加肝癌的危險因子,因此體重管理更為重要,B肝帶原者可藉由BMI公式,定期觀察自己體重變化。
8.醫學研究證實,糖尿病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控制血糖刻不容緩。
帶原者須有「避免傳染他人」的觀念
當經過驗血獲知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時,除了要改變先前不正確的生活模式及定期追蹤外,「避免傳染給他人」也是帶原者必須深植於心的觀念。
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途徑有2種,包括周產期由母傳子的垂直感染及出生後透過血液、體液的的水平傳染,根據臨床統計,約有40%的帶原者是經由垂直傳染,而水平傳染則多是透過刺青、打針、性行為等,在血液、體液交換的過程中受到感染。
要避免造成親友感染到B型肝炎病毒,主要可從兩方面著手:
1.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這是最釜底抽薪的杜絕方法。
2.避免血液、體液交換:不要共用指甲剪、刮鬍刀、牙刷等個人衛生用品,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都可以有效隔絕B肝傳染途徑。
體液與血液相較,由於血液的病毒量高於體液中的病毒含量,「唾液」感染的機率相對較低。90年代,衛生署曾大力推動「公筷母匙」,但其實這是針對A型肝炎所做的預防措施,除非是帶原者的口腔患有牙周病、蛀牙、發炎嘴破等情形,導致口水中病毒量增加,才可能造成共食親友感染B肝病毒。
所以與B型肝炎帶原者擁抱、親吻、共食都不會造成B肝病毒的感染,民眾不用擔心。另外,B肝帶原者的產婦,哺餵母乳造成新生兒感染的機會也很低,除非是乳頭破皮、寶寶口腔受傷時,才必須暫停哺餵母乳。
國人缺乏對於肝病的危機意識
B型肝炎病毒若沒有積極監測,適時搭配治療方案,很容易惡化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Adva-ncing Clinical Treatment-Hepatitis B Virus, Taiwan, ACT-HBV)在2012年3月,曾以電話訪問方式調查全國30~75歲的民眾,調查結果指出,B肝帶原者有高達46.4%從沒到肝膽胃腸科追蹤,顯示國人缺乏對於肝病的危機意識。
為了喚起全球重視肝病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與世界肝炎聯盟(World Hepatitis All-iance, WHA)將每年的7月28日訂為「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 WHD)」。
而肝炎號稱台灣的「國病」,今年台灣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與亞太病毒肝炎撲滅聯盟(Coalition for the Eradication of Viral Hepatitis in Asia Pacific, CEVHAP )更響應世界肝炎日的主題,舉辦了「不像你想像中那麼遙遠」活動,藉此讓台灣民眾了解忽視肝炎的嚴重性,並宣導正確的肝癌及肝炎防治觀念。
台灣的B型肝炎帶原者盛行率高,但B肝治療並不如想像的困難,是有機會痊癒的,只要透過定期篩檢、診斷監測、追蹤治療並遵從醫囑,就能早期發現肝臟問題,並有效控制肝病惡化。
(選錄自《健康世界》440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型病毒性肝炎,簡稱B肝,是一種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B型肝炎病毒會引起肝臟病變。B肝主要在中國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中流行。目前中國人口中約有十分之一是B型肝炎帶原者。 B型肝炎與肺結核和愛滋病並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B型肝炎是全球死亡原因的第10位,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人數高達愛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分布 B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B型肝炎的分布得以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黃種人看起來比白種人對B型肝炎病毒更為易感。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B型肝炎顯著高發,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 在台灣,40歲以上幾乎有90%的人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且全台人口15-20%(約三百多萬人)為終身帶原者[2]。香港的B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6%。[3] [编辑] 病原體[编辑] 傳播B型肝炎主要通過與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通過血液、精液和陰道液可以傳染B型肝炎。一般病毒通過皮膚上的小傷口或者粘膜進入體內。危險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靜脈注射毒品(與其他人共用針頭)、在衛生機關工作日常接觸大量B型肝炎患者、獲得沒有檢驗B型肝炎病毒的血製品、牙醫和其它醫學手術、美容手術(刺青、穿孔)。幼兒可能通過抓撓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比如刮鬍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傳染B型肝炎[4][5],但並非主要的傳染途徑。攜帶病毒的母親在生育時感染給新生兒是最常見的傳染途徑之一。在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獻血後的血液都要檢查肝炎病毒,因此在這些地區通過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B型肝炎和A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傳染病。也就是說,含有A肝病毒的食物和水,進入沒有破損的消化道仍可引起傳染,而含有B肝病毒的食物和水只能通過消化道上的粘膜創口傳染。除非有兩個人口腔附近有傷口,否則也不會通過接吻傳染。然而社會上人們普遍把B型肝炎認為是可以通過消化道傳染,因而有B肝歧視現象。 另外蚊子不能傳播B肝、C肝,因為蚊子叮人吐出自己的唾液,而不是血液。瘧疾等疾病可以通過蚊子的唾液傳染,B肝、C肝則不能。[6] [编辑] 徵狀[编辑] 患者徵狀帶有發熱、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黃疸。往往也會沒有徵狀而因此病情不被發現。[编辑] 潛伏過程B型肝炎的潛伏期為40至160天。發病過程隨每人的免疫反應而不同。成人感染B型肝炎病毒之後中約5%至10%的人患慢性B型肝炎或者成為帶原者。兒童感染80%以上會成為帶原者。B型肝炎可以從一開始就慢性,也可以從急性轉成慢性。按照定義假如病人的肝臟發炎以及血液內可以證實病毒的時期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被感染的人年齡越低,B型肝炎慢性的可能性就越高,剛出生的嬰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為90%以上,四歲的幼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為50%。此外約5%的B型肝炎病人同時也受丁型肝炎感染。 基本病理變化:
[编辑] 肝炎種類[编辑] 急性肝炎在症狀出現前,病毒可能已潛伏數月之久。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他接觸的人士。B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徵狀不是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慾不振、厭惡吸煙,隨後會噁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稱為黃疸。需長達數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為暴發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出現昏迷及於數日內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编辑] 慢性肝炎是一種較常見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徵。慢性B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目前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的身體對抗和清除B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後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於可偵測的水平。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新藥Entecavir、新藥Tenofovir、新藥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干擾素(PEG Interferon)等。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差別不大,但對於具體患者這可能因人而異。治療方案應由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编辑] B型肝炎帶原者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B肝病毒者,為B肝帶原者,B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佔全體華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B型肝炎帶原者有關。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B肝帶原者的方法。[编辑] 診斷診斷B型肝炎共有三種方法:化驗病毒的抗原、化驗人體的抗體和化驗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
|
-------------------------------------------------------------- 阿樂推薦分享.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原文網站:《健康世界》440期
---------------------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按這裡,我們將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