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推薦]阿波卡獵逃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2/02/13

[電影推薦]阿波卡獵逃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文:曾偉禎

本片名Apocalypto,非常類似《聖經》之〈啟示錄〉Apocalypse篇名,
但導過《受難記》的導演梅爾吉勃遜,在此並不是要講聖經故事。
其實Apocalypto源自希臘文,意指「文明的崩毀與重生」。
故事背景設定在馬雅帝國,全馬雅語(猶加敦語)發音的電影,
在台灣原譯為《梅爾吉勃遜之啟示錄》,
但在導演堅持全球片名必須「音譯」的要求下,而改為《阿波卡獵逃》,
不但音近,「獵逃」也非常符合劇情。



故事發生大約是中世紀,馬雅文明面臨毀滅的前夕。 

「黑豹掌」與他住在森林裡的族人,在某一清晨被馬雅戰士活捉送押至馬雅帝國,做為祭拜天神的活人祭品,「黑豹掌」不願意像其它受害者一樣接受命運的安排,在最危急的情況下,因突來的日蝕而命運逆轉,他力抗恐懼侵蝕心靈,掌握機會,全力抗拒獵殺,一心想在下大雨前回去救當時倉促間藏在深井下的妻小,而亡命奔逃。

電影的開場字幕引用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的話:「一個偉大的文明不是毀於外部的侵略,而是亡於自身的衰落。」

主旨直指馬雅帝國的衰敗,史詩氣勢磅礡,呈現當時祭典血腥殘暴電影特效,更是駭然,然而骨子裡《阿波卡獵逃》還隱含著生命的智慧,以不憂不懼姿態看著整個華藏世界生命的深層意識。

文明的成、住、壞、滅

先看影片對文明崩毀的批判角度。雖著墨不多,關於馬雅帝國的崩毀,梅爾吉勃遜運用的手法是從獵活人的馬雅戰士在活押「黑豹掌」及族人時,沿路穿越森林,渡溪過河的路程中,從一步一步進入馬雅帝國前,其城鎮周邊的景像來表達其腐爛的本質。

此段全程沒有任何關於馬雅文明過去及現況的台詞或字幕解說,觀眾隨著「黑豹掌」被押送入城,第一次看到帝國的模樣。
雖然此段的高潮在於活人祭的部分,揭露祭司如何操縱帝王及人民的醜陋面貌,宣稱要建造更多的神殿,更多的活人鮮血來滿足天神,才能改善馬雅的饑荒與瘟疫,以迷信及殘暴催眠信眾,令所有人在狂念中失去理智;
但梅爾吉勃遜技巧地用畫面說明帝國崩解的主因,是人殘暴對待大自然後必然自食的惡果,不敬重大自然法則,先是濫砍伐的森林(為了燒出建造高聳神殿及祭台的石灰泥),毀了資源豐富的森林,自然無法做好水土保持,跟著而來的水災、饑荒、瘟疫自然成為殺傷帝國的致命傷。


而這背後,人類的淺視與貪婪,是一切惡之源。

沿途所見被瘟疫毀村的村落、流離失所的兒童,富有的階層與奴隸的生活有天壤之別,販賣人口均是帝國社會的常態,而大祭司不過是千古以來履見不鮮,被權力腐蝕靈魂、塗炭生靈更甚的政客。
雖然導演在此安插了一位有瘟疫的女童,對路過的馬雅戰士說出帝國崩毀的可怕預言,被吃掉的太陽、與黑豹有關的人、從污泥中出來的人,做為戲劇張力的火引,然無需預言,也無需西班牙船艦從外部入侵,從內部造成文明崩塌的種種徵兆已現。

想像當時的帝國規模,一個有二十幾個衛星城鎮鞏起的馬雅大城,對比當今世界,梅爾吉勃遜的藉古諷今,正以微妙方式對當代科技文明提出警語,在物質成住壞滅的規則中,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提昇人類靈性,這也才是維繫文明的真義。

話說雖然電影從片名到主旨,是在探討馬雅文明崩毀,導演梅爾吉勃遜將大部分的故事放在主角「黑豹掌」個人在數日間的生命歷程上,以深觀某一個人的生命,放大他所信仰的生命態度。
他遂用簡單的故事,在一獵一逃間,創造出萬鈞的劇力,在娛樂效果之外,讓人在文明題旨之外,深思著大自然間,人與動物生存的共通性,進而發覺生命「莊嚴」之意義,而這正是這部技巧成熟、劇力萬鈞的影片重,令人感動的深層力量。

恐懼及生死態度

片中編導對父親角色的塑造,不論是入侵者或者是被獵殺者的父親,均可看到父系社會中,父親傳給兒子本族的精神及處世的態度。
片頭「黑豹掌」與族人共同打獵完回村途中,遇到一群受傷且面露恐懼的他族父老,才知他們的村落已被馬雅戰士侵略,他們趁隙逃亡,與「黑豹掌」族人以物易物,希望可以通過他們打獵的森林。
「黑豹掌」看著對方的眼神流露出他所不解的情緒,在回村前,父親「石火天」告訴他,那是「恐懼」的神情,並要「黑豹掌」不被恐懼所控制,且不可把恐懼帶進村子。

誰料,第二天清晨,全族即遭同樣命運,從馬雅帝國前來村落獵活人的戰士,以殘暴的方式燒殺擄掠,放逐兒童,殘殺抵抗者,「黑豹掌」只來得及藏妻子「七」和兒子「龜奔」,隨即返身與族人全力抵抗,卻不料與其它精壯的男性族人被活押。

心靈如何駕御「恐懼」是影片最強的精神主線之一。
在馬雅戰士入村獵活人時,父親「火石天」被捕後因故被凌虐至死。
但在被當眾割喉前,「火石天」以「無懼」神情看著兒子「黑豹掌」,雖然「黑豹掌」痛不欲生,但「火石天」從容赴死的神情之莊嚴姿態,毫無慘受滅族之憤怒相,反而流露著超越肉身死亡的安然,以身教方式告知兒子死無足懼。

而「黑豹掌」明白父親的身教──無懼,使他在逃命獵殺時,產生無比的身體力量與精神力量,冷靜、自持、敏捷到接近動物的本能,讓他從一名普通的獵人,成為具神性般的勇士,正是「無懼」的精神性帶給他重生的力量。

影片尚有另一主線,是當時的人面對生死的態度,非常震撼。
馬雅人與東方文明一樣對肉身與靈魂的認知,是建立在靈魂不死,肉身只是驛站的觀念上。
生時當奮力求生,若死亡是前方必然的道路,就坦然以對,這是戰士、是獵人、也是人的基本認知。
父親「火石天」死前對「黑豹掌」說將與兒子在那一頭相見,有一種超脫俗世的安然。
馬雅戰士首領看著兒子在懷中死去也說「我們將在那邊相會」,或戰士之一被蛇咬傷,另一位同夥告訴他「割血管,會走得比較快(肉身折磨比較短)」,可早點達生命的另一端,都有同樣的坦然。

生死均莊嚴

「黑豹掌」族人在影片第一段開場以集體方式獵殺山野豬,與之後馬雅戰士獵殺「黑豹掌」,平行對照,不禁發現片中,不論正反派,其實都是在本位上做角色本份之事,求生,覓食,戰鬥,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當黑豹為保護入侵樹上幼豹的巢穴,憤怒之下追殺「黑豹掌」,和馬雅戰士首領為子復仇追殺「黑豹掌」平行對照,產生另一層意義:動物黑豹與馬雅戰士首領,兩者最後都因怒火攻心,心盲失策受刺身亡,戰士們儘管看到同夥身亡,但並未因此而動搖他們原有自我角色本分,只有拿下他的頸鍊收藏,轉身也繼續追逐獵殺。

或說隨時坦然赴死是戰士對生死的基本態度,梅爾吉勃遜處理屍體如動物般橫陳的畫面,又將此一觀念推到另一層次:片中有一驚人畫面,是「黑豹掌」逃亡時,越過玉米田,差點跌進懸崖,底下原來是一片廣大的無頭萬人塚(馬雅活人祭遺屍)。

一個屍體背後可能有一個悲劇,但一大片屍體,卻是醒世的徵兆,讓人不由得從更高遠角度來深觀世間。

在超越身體嘔吐的本能下,不但使人更體會無常的力量,誰知美好的清晨會是滅村的前兆?
那一片橫屍,與南亞海嘯從海上浮上岸的成千上萬浮腫腐敗的屍體,又有何異?
南亞海嘯是大自然中地殼能量釋放帶來的結果,馬雅屍塚是人失敬於大自然後自掘墳墓加上人為無明貪婪的連瑣因果。
這一切,仍是大自然法則的運作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面貌。

大自然法則中,無殘忍相。
老鷹獵蛇,蛇獵鼠,或老虎吃羊。
原始森林中,人獵動物做食物,與餓虎把人當食物是一樣的。
所有生物誕生、死亡、腐爛,最後混合在泥土裡,大自然一直是這樣,不斷重覆地延續下來。

《金剛經》云:「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阿波卡獵逃》中,各種殘忍獵殺,是殘忍也非殘忍。

華嚴世界裡,蒼生盡在各自的位置上求生,雖位置乍看不同,但在悠遠的時空高度來看,在求生過程,人能從生死哀樂病死中,體驗出大自然法則與人類精神層次的相依性,才是文明的展現。


摘錄自《人生雜誌284期》

本文出處:心靈電子報第426期 / 2012年01月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