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是人類好朋友 / 別跟寵物爭老大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5/05/14

貓狗是人類好朋友 / 別跟寵物爭老大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原文-康健雜誌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819

「我是當了狗爸爸之後,才開始了解如何養寵物,」News 98《阿貓阿狗逛大街》節目主持人林清盛如是說。

林清盛飼養一隻3歲的黃金獵犬「貝克漢」,體重35公斤,前腳踮起來大約有150公分高,是標準的大型犬。
林清盛沒有經過太多理性的思考,只覺得與貝克漢有緣,看到牠剛出生幼小憐人的模樣,沒多久就決定做了狗爸爸。

很多飼主和林清盛一樣,養狗、養貓都是新手,甚至只是一時興起,等到熱度一過,耐性漸失,因而虐待或棄養。
就曾有飼主不堪寵物喧鬧,憤而從十幾層高樓將狗狗扔下慘死的新聞,令人髮指。

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費昌勇指出,相較先進國家「動物權」蓬勃發展,台灣仍十分落後,現行《動物保護法》雖然對飼主棄養、虐待動物訂有罰則,但因為難以舉證,而且某些範圍定義不夠明確(譬如虐待動物),以至於雖然滿街可見棄狗,但飼主真正被處罰的例子非常少。

照顧寵物就像決定結婚、生子,不能只靠一時的浪漫,而必須謀定而後動,「這是一輩子信守的承諾,」林清盛衷心呼籲。

理智大過於浪漫

和寵物相處,可以一拍即合,也可能水火不容。

貓狗的平均壽命可達10~20年,不論生病就醫、訓練大小便、飲食起居照顧等等,都需要投注時間和心力。


就像婚前男女雙方必先相互深入了解背景、家世、價值觀,婚後才不會覺得格外辛苦。
飼主和寵物之間也講究「門當戶對」,分析彼此的性格、條件,找出什麼樣的寵物適合你?譬如,你能接受貓咪的獨立溫馴,還是狗兒的熱情黏人?

著有《別跟狗爭老大》(商周出版)一書的作者、動物行為專家派翠西亞‧麥克康諾博士(Patricia B. McConnell)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飼主挑選寵物的第一考量是性別,其次是長相,約有85%的飼主根據寵物長得好看與否做選擇,而非行為。
這和人類擇偶大致相同,注重外表而非內涵,很容易被對方長得好看迷惑。
不過,「長得好看」並不等於「相處愉快」,英俊美麗的外表之下,很可能是個麻煩角色。

舉例來說,很多人覺得黃金獵犬平易近人,但有些黃金獵犬脾氣頑固得像石頭;米格魯活潑好動,但卻被歸類為神經質,破壞力強;牛頭不僅外型特殊,個性也十分倔強,喜歡主控,常咬人、咬狗。

麥克康諾博士建議,飼主不妨列出一張表,寫下自己特別在意的事:準備花多少錢、怕不怕吵、願不願意梳理寵物毛髮、介不介意每天出門遛狗、活動空間夠不夠大、有哪些周邊支援系統......,逐一釐清能夠養什麼寵物。

就像婚姻諮詢專家最常說的一句話:「天底下沒有完美的配偶,只有最適合的。」用在寵物身上,同樣受用。

家裡一旦接納了一個新成員,生活秩序一定受影響。獸醫師杜白聽到飼主抱怨最多就是「被鎖住了」,做什麼事好像都動彈不得,「你至少要規劃10年,生活可能會有什麼異動,否則就覺得是折磨,」杜白善意提醒。

作家心岱是出了名的「愛貓族」,自從家裡養了貓,足足有8年不曾出遠門旅行,除了工作之外,幾乎所有個人休閒時間都用來照顧家裡的貓咪,朋友認為她犧牲奉獻過多。
還好,她自得其樂,稱之為「甜蜜的負擔」。

到底誰是老大?

養寵物就像養小孩,不僅要養,還要教。

很多飼主認為,要教寵物規矩就要比寵物強勢,一旦寵物做錯事,就大吼、大叫,或者抓過來狠狠打一頓,才能讓牠乖乖聽話。

「這麼做或許可以讓牠怕你,卻沒辦法教會想要讓牠學會的事,」派翠西亞‧麥克康諾博士指出,這就好比小孩子在學校上課回答錯誤被體罰一樣,只是讓他日後更害怕回答問題,對於教導他何謂正確答案毫無幫助。

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動物系的麥克康諾博士分析,一旦對寵物動粗,所傳遞的訊息是:
除了蠻力和威嚇之外,飼主已無計可施。

長期來講,寵物會對主人喪失信心,甚至產生自衛性的攻擊,有些原本個性很好的狗,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咬人。

當寵物出現不當行為,譬如啃咬家具,飼主該如何做才好?

麥克康諾博士提供一個立即可行的方法:

1.重重拍一下桌子或者丟一個金屬罐子,先打斷牠正在進行的事,通常牠會抬起頭來看看是怎麼回事,但不要傷害牠或把牠嚇得半死;

2.把牠的注意力迅速移轉到牠適合做的事,譬如要求牠去咬玩具、玩球。

台大費昌勇教授提醒,由於貓咪有磨爪的習慣,常常抓破沙發,飼主應該準備一個「貓抓柱」(Scratching Post)供牠磨爪,而不只是大聲斥責牠,「這就是不了解貓性,」他笑稱。

動物和人一樣,會累、會餓、會生氣,每分每秒的情緒反應都不同,與其和寵物一般見識,不如把心思用來找出原因,為何牠會做出令你不痛快的事。

一般人都喜歡和性格成熟穩定的人相處,寵物也不例外,飼主應該投入關注與誘導,麥克康諾博士中肯地建議:  「你不可能期待寵物完美,就像你不可能要求自己完美一樣;
你應該思考如何慢慢糾正、引導牠,而不是怎麼體罰牠,以冷靜沈著取代激動火爆,才能和平共處。」

讓牠做自己

根據台北市政府建設局與行政院農委會委託台大費昌勇教授調查統計,截至2005年底,台北市的家犬、家貓總數接近20萬隻,全台灣則接近135萬隻,比一個彰化縣人口(131萬)還多;數量驚人。

近幾年,爭取動物權的呼聲不時出現
一般對「寵物」的定義也漸漸變成「同伴動物」──

寵物不是附屬品,而是和主人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獨立個體。

1992年作家心岱隻手創辦「愛貓族聯誼會」,會員達800人,並曾發動全國票選每年4月4日為「貓節」,儼然成為台灣「貓的代言人」。

「在我家,貓的地位和主人是平等的,」心岱不僅嘴巴上說,更實踐在日常生活。
舉例來說,心岱家的貓不是被趕在廚房角落吃飯,而是有專用的餐桌,一到開飯時間,全體貓咪各就各位、一字排開站在主人為牠們精心特製的餐桌上用餐。

心岱在著作《貓,我們的同居愛人》(聯合文學出版)寫道:「既然是吃飼料的文明貓,就應該有文明的模式,為什麼貓不能有一個良好的、衛生的、優雅的用餐環境呢?」

身心靈整合開發師、前雲門首席舞者陳偉誠養了兩隻挪威那犬,經由每天與牠們互動,得到很大的啟發:「動物不需要駕馭,而是尊重,如同對待家人、伴侶,彼此的地位是對等的。」

「讓牠做自己,」麥克康諾博士一語道出核心。

尊重寵物,就是尊重自己,因為牠們反過頭來教會飼主很多事。

譬如,讓主人看到自己的焦躁不安、憤怒恐懼,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勇於負責,產生同理心,更慈悲、溫柔。

林清盛很有同感,寵物有太多「不如主人之意」之處,試著用牠的角度去想,不但給彼此空間,飼主也不易發怒。

貝克漢三、四個月大的時候,曾經因為不吃飯被怒打,事後,林清盛發現情況並未改善,反而另牠更畏縮。
林清盛決定調整心態,試了很多方法,包括把飼料重新烤一遍增加香味,並用誘導、鼓勵代替處罰,終於見效。

「飼主的愛心與耐心是可以被激發的,個人情緒管理可以徹底實踐在寵物身上,」他說出自身經驗。

上帝給人類的精神禮物

除了責任義務,寵物也帶來許多正面效應。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寵物可以增進飼主身心健康。
台大費昌勇教授舉證,1996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健康營養系針對369名患有心肌梗塞的病患做過追蹤調查,結果得知,有養狗的病患比較長壽,其中87人只有1人過世;相對沒有養狗的282名病患,卻有19人已經死亡。

英國劍橋大學在2001年也有個很出名的調查,研究人員以71名飼主為樣本,從他們開始養寵物後持續追蹤10個月,發現這些飼主必須經常帶寵物出門散步、玩耍、呼吸新鮮空氣,身體活動量增加,愈來愈健康,譬如頭痛、失眠、便秘、背痛、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30餘個項目都有明顯的改善;

而另外26名沒有養寵物的人,健康情況維持原樣,不好、不壞。

一名外商公司女性總經理自從半年前養了一隻小型馬爾濟斯犬,發現困擾她已久的憂鬱症竟然不藥而癒,睡眠品質也變好。
她眉飛色舞地形容,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到小狗立刻變得很放鬆,心情非常好。
以前看到很多飼主開口閉口都是「狗經」,她總認為不可思議,如今自己變成愛狗一族,講起狗經也是滔滔不絕。

台大獸醫系助理教授蘇璧伶透露,一名飼主原本打算自殺,回頭看到自己的兩隻狗,十分不忍:「我死了,牠們怎麼辦?」於是,決定繼續活下去。

一旦生命有了牽掛,就不再輕言別離。
杜白醫師觀察,很多飼主是因為在某些方面有「缺口」,故而把情感移轉到寵物身上,這也是一種安定身心的力量。

「貓咪是我的守護神,我和牠們相處非常自在,」心岱毫不諱言生命中的「不足」,幾乎完全由貓咪填補,「相對於那些對動物無動於衷的人,難道他們就沒有缺口、不足嗎?那麼,他們用什麼來填補呢?」她反問。

寵物不懂「寄人籬下」,更不會「大小眼」,就像小孩對父母一樣單純,都是無條件的愛主人,讓飼主得到很大的滿足與慰藉,「牠們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精神禮物,」研究動物行為模式的台大教授費昌勇說。

記得向寵物說謝謝

寵物為人帶來歡樂,也帶來生離死別。
總有一天牠會老,會死,這是飼主必須面對的另一道關口。

心理研究發現,很多飼主失去寵物和遭遇家人過世一樣哀痛,同樣會經歷「否認」、「憤怒」、「悲傷」與最後階段的「接受」,也需要一段療傷止痛的過程。

麥克康諾博士以過來人的經驗忠告,「如果有能力的話,不妨暫時中斷原來的生活,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接受至親的驟世,這很重要。」

麥克康諾博士的愛犬「蜜斯提」過世之後,她把牠一生所拍的照片做成一幅拼貼畫,並且寫了一封信給牠,為牠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守靈儀式,正式向牠告別。

心岱收養的貓「十月」過世之後,她把十月的骨灰供奉在一座靈骨塔內,一年後再舉行海葬,「我用這段時間來緩和自己的悲傷,那是一個認知與接受的過程,」她眼眶泛紅地說。

陳偉誠家中14歲的挪威那犬「小丸子」過世當天,他抱著小丸子的屍體葬在附近一座樹林裡。

小丸子入土的那一刻,陳偉誠單腳跪在小丸子身邊,俯身對牠輕聲說:「謝謝你帶給我美好的時光,原諒我有時候忍不住對你發脾氣,謝謝你的教導,讓我更成熟。」

小丸子走後,陳偉誠連續好幾個黃昏獨坐在庭院一隅,試圖平撫失去愛犬的沈痛

「我從小丸子離開想到多年前母親的過世,沒錯,那是生命中一個很大的『撕裂』,但這些都是必要的學習和淬煉。」

杜白醫師遇到一名飼主,每天出門前都不忘和家中老狗道別:「如果菩薩或天使來接你,你就跟他們走,不要捨不得喔!」下班進了家門,看到狗兒依舊健在,這位飼主總是驚喜連連:「哎呀,你還在啊,真好!」

近年鑽研「動物生死學」的杜白醫師指出,人與動物都必須獨立完成生命的全程,當動物走到生命的末期,也會感染到飼主的恐懼悲傷。

飼主只要保持心平氣和,給牠舒坦的愛,牠們自會選擇時機,按照自己的方式死去;
飼主如果哀慟放不下,只會讓彼此的痛苦加深、加長。

「動物都是大師,是來讓我們上學的,」杜白做了這樣的結論。

如何處理寶貝的生命大事?

養寵物難免碰到生病、就醫,飼主該有哪些認知?

台灣大學動物醫院獸醫師蘇璧伶建議,貓狗最好在3個月大以後再由飼主接手,
一則幼貓、幼犬在12週以前,身上都是承自母體的「移行抗體」,尚不足以對抗外界環境,很容易生病;
再者,太早離開母親身邊,還未建立動物行為模式,會有認知錯亂。

寵物在1歲以前,需要固定施打2~3次疫苗,譬如狂犬病、病毒性腸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肝炎等,注射後2~3週才能產生抵抗力,這段時間內儘量不要洗澡,以免著涼。

有些疫苗的抗體不好維持,時效只有1年,必須每年追加,譬如貓瘟、貓鼻氣管炎、貓卡里西病白血病、披衣菌肺炎等。

此外,不論貓狗都需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

動物也像人類一樣,成長的不同階段會有較常感染的疾病出現。
譬如內分泌失調、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等,一般人類有的疾病,動物大都無法倖免,癌症同樣高居動物死亡排名率的第一。

蘇璧伶醫師提醒,替寵物固定1年做1次體檢是必要的,若是年齡在7歲以上,最好是半年做1次體檢,單次費用約為4000~5000元。
由於動物對病痛的忍受力非常強,而且又不會講話,等到不吃、不喝的時候才去醫治,情況都已經相當嚴重了,「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萬一寵物病危或面臨終老,時日無多,安樂死並非是唯一的選擇,事實上,有些擁護「動物權」的專家並不贊成安樂死,因為飼主的想法遠遠不如動物自己的決斷,牠們會自行決定死亡的時間和形式。

動物死亡後可以施行火葬,也有飼主選擇樹葬、海葬。
若是選擇火葬,各地縣市政府的寵物收容所有提供焚化設備,費用從2500~5000元不等,也有私人經營的寵物安樂園協助焚化與供奉靈骨塔,費用較高,一般收費約在1萬元以上。

--------------

本書以革命性的科學新觀點看待我們與狗之間的關係,著重於人狗行為的比較;企圖以知己知彼的角度,解開人狗相處時的溝通迷障。

畢竟,我們與狗狗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人類屬靈長類,狗兒屬犬科;分別受到各自演化傳承之影響,擁有不同的「母語」,難免「雞同鴨講」,不時表錯情。

作者派翠西亞.麥克康諾博士是動物行為應用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專業馴犬師。
她將人類也視為一個有趣的物種,探討我們遇到狗兒時為何會出現某些行為、狗兒對這些行為可能的解讀,以及我們該以什麼方式與狗狗互動,以激發出這些四腳朋友的最佳特質。

本書見解獨到,寫作風格引人入勝。書中收集許多人犬之間絕妙的真實故事;以實例說明,人類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聲音或站姿,以助於狗狗更了解我們的意思。
一旦你開始從狗狗的觀點看待自己的行為,恭喜你,你就成功踏進人狗和諧共處的第一步。

在此書中你將學習到:



․如何用犬類的社交方式,和陌生狗兒打招呼?
․如何有效地召喚自己的狗兒?
․為何狗狗喜歡在臭味撲鼻的東西上打滾?
․怎麼和狗狗玩,才能夠賓主盡歡,既不傷心也不傷身?
․為什麼要你比你家狗強勢的忠告反而帶來麻煩?
․如何教養出有禮貌、好性子的狗孩子?
․為什麼大多數狗狗樂與仁慈的領袖共處一室?
․養寵物時,如何物色出一隻與你家家人氣質最match的狗兒?
․如何表現出飼主至高無上的愛?
․狗狗如何看待自己同伴的死去;當失去家中的寶貝狗兒,人類又該如何療傷止痛?

不管這人類古老的好朋友是否已成為你家中的一份子,只要你難以忘情人狗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想對人類的行為和狗狗世界有更多的瞭解,這本書絕對適合你,而且一旦拾起,便很難放下。

作者簡介

派翠西亞.麥克康諾博士(Patricia B. McConnell, Ph.D.)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德遜分校動物系兼任助理教授,也是動物行為應用專家。
她創立的「狗狗最好的朋友」馴犬學校,專門提供家犬訓練課程及狗兒攻擊行為的治療諮詢;
同時也是全美各地極受歡迎的犬類行為訓練講師。
她所協同主持的動物行為諮詢廣播節目「呼叫所有寵物」,由全美一百個公共廣播電台聯播;
在麥德遜市郊擁有一處羊隻牧場,每天和四隻愛犬(三隻邊境牧羊犬及一隻大白熊犬)一同在牧場上快樂工作。
她的網址為:www.dogsbestfriendtraining.com

譯者簡介

黃薇菁
輔仁大學生物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德遜分校動物學碩士,就讀研究所期間研究山雀溝通行為,課餘曾在本書作者派翠西亞.麥克康諾博士開設的「狗狗最好的朋友」馴犬學校擔任馴犬課程助手兩年。
現任台灣狗醫生協會訓練師,興趣為動物行為、動物訓練及翻譯。

 目錄列表

〈專文推薦〉我是隻閹掉的狗
〈專文推薦〉當人遇到狗
〈專文推薦〉開啟水籠頭的經歷
感謝
作者的話
〈引言〉知己知彼,人狗雙贏
1 狗眼如何看人?
2 你的身體會說話
3 別對狗狗「雞同鴨講」
4 海邊有逐「臭」之夫
5 共享愛玩的天性
6 狗狗的朋友
7 好狗不與人爭
8 教「犬」有方
9 什麼樣的狗最適合你?
10 面對愛與失去

〈後語〉因為有狗狗,人類不孤單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