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栽培管理 | 🍄樂愛生活手札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6/14

木瓜栽培管理

435👀 20/03_ 字放大 本文分類:




木瓜栽培管理
作者:黃和炎 張明聰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   特刊第3號

網室木瓜

  木瓜的營養價值很高,除含有蛋白質、脂肪、醣類及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之外,更含有木瓜酵素,可以幫助消化、治療胃疾,實為一種大眾化的熱帶水果,鮮食、果汁或加工均很適宜,年消費量續增。但由於全省木瓜園均已受到輪點毒素病之侵襲,不但產量驟降,品質變劣,且壽命縮短,使木瓜植株由多年生變為一年生,甚至種植後不及半年即全園枯黃廢耕,致使生產者血本無歸,而消費者常購得價貴質差的木瓜,二者同蒙其害。

    栽培木瓜欲避免毒素病之為害,除了期待抗病新品種能提早問世外,只有借助於網室設施隔離蚜蟲以保護木瓜生產。農林廳自民國七十四年試作推廣網室木瓜以來相當成功,雖然需要增加設施成本,但對毒素病之預防最為有效,且產量、品質及收益均相對提高,據估計目前本省木瓜栽培面已達5,000公頃以上,露地與網室約各佔一半,網室設施有繼續增加的趨勢。

    木瓜為淺根性作物,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之中粗質地較佳,土壤以微酸性最理想,因為各種營養元素均容易被吸收,土壤 pH5.5以下可用石灰質材調整;木瓜著重品質,充分施用有機肥對提昇品質有極大的效果,不僅甜度高、口感佳且耐儲藏,初期生育著重氮肥的施用,以促進發育,開花結果後注重鉀肥多施,不然植株過高,採收不便及需要加高網室。

壹、栽培管理

一、品種

    木瓜品種很多,但品質優劣有別,一般以甜度高低、汁液多少、肉質可口性及果皮光滑與否等決定之,品質高的品種售價高,獲利豐,品質差的品種則較不受消費者歡迎,售價低,獲利少,甚至無利可圖。

(一)臺農二號:為一代雜交種,育苗容易,生育強健,開花早且結果部位低,雌果橢圓形,兩性果長形,平均果重1.1公斤,果肉紅色,糖度11~l2Brix,鮮果受市場歡迎,後熟較快,但是貯運較差,抗病性弱。

(二)日陞:日陞種為固定品種,生育強健,開花期早,果形豐圓,極少畸型果,雌果近圓形,兩性果為梨形,果肉紅色,平均果重0.4公斤,糖度15Brix,抗病性較弱。

(三)臺農五號:生長勢強,嫩莖為暗紫色,兩性果為長梨形,果皮光滑,成熟呈黃色,果肉橙紅色或粉紅色,平均果重約1.5公斤,糖度10.5度,貯運力弱,宜提早採收,產量高,對毒素病耐性強,耐寒力也強。

二、田間管理

(一)栽培地選擇

  木瓜性喜通氣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所以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之地,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因木瓜的根屬含水量高的肉質根,尤其根系中有明顯肥大的主根,浸水超過二十四小時以上後容易腐爛,而使植株枯死,此種現象尤其在結果時期影響更大。其次應考慮的是木瓜忌連作,選擇栽培地時不可選在前作是木瓜者,否則生長發育不良,影響產量及品質,同一園地栽培過後,至少必須隔1~2年才可再種。

 𥌓(二)育 苗

  毒素病自苗期即會感染,所以育苗必須在保護下進行,種苗如為外購則應明確知道其來源,最好能購自可靠的種苗商,而且須在網室內育苗者,一旦感染到毒素病的木瓜苗,即使栽植網室內,仍然無法避免毒素病的為害。如為自行育苗時宜注意下述要點:

選擇優良種子;其條件包括品種純正無劣變,充分成熟,新採的種子等。

播種期以秋播9月~10月最適宜。

以塑膠袋或穴盤育苗;塑膠袋用長IO~11公分,寬8~9公分,厚0.03公厘,袋底剪去兩角。穴盤可用每盤128格,每格大小為頂口3×3公分,底部1.5×1.5公分,深4公分,其他較大穴盤亦適用。塑膠袋或穴盤填入由細碎堆肥、壤土及細砂調製而成的培養土,每袋或每植穴播種1~2粒種子,育苗期間注意澆水,保持濕潤,此種培養土易形成良好的土球,木瓜移植時不易破裂,提高成活率。

搭立隧道式塑膠網保護育苗期間幼苗,避免毒素病之侵襲,可用竹片或四分之三英吋錏管等插立成為半圓形支架成隧道棚,上覆蓋32目白色塑膠網或30公克/平方公尺的白色不織布,其搭立的面積可依個別需要而定。

三、網室搭設

  一般簡易的搭設方式以桂竹或麻竹為支柱,約4公尺距離一支,竹支柱高度3公尺以上,每枝竹支柱頂端可套以保特瓶(剪去瓶口後套住竹子頂端)之類或包以塑膠布,以防與塑膠網磨擦而破損。塑膠網則可事先縫合成大型網罩狀,其大小視果園大小而定,直接套上即可成為簡易平頂方形網室,四周的塑膠網應垂至地面,並以土覆之,以達密閉狀態。四周的竹支柱則稍埋土中即可,風大之處,四周支柱每隔一支,以鉛線或鋼線拉緊,且線的一端綁住地牛而埋入土中固定之。平均每分地(十公畝)約需竹支柱70~100支,10尺×100尺之32目抗紫外線白色塑膠網18卷,竹支柱及塑膠網如使用得宜,可有三年的壽命。網室的搭設除用竹支柱外,改用錏管及綱索則可更為堅固、面積可加大,且增加使用年限,如再配合設計活動式,則更易於搭設及拆除。

四、種植期

  中南部地區九月至十一月為最適種植期,依臺農二號或日陞品種之生育期,於翌年五月即木瓜果實已進入硬熟,此時將網罩拆除可趕在夏季颱風來臨前避免設施受損,而七月至十月可有高品質高價位的果實採收。種植太早易受颱風影響,愈晚則經濟利益愈低,甚至無利可圖。

五、定植

  園地全面耕犁,清除雜草雜物,做40~100公分高畦,以利排水及根系發育。行株距各2~2.5公尺,按三角形或正方形栽植每穴植2株幼苗,待花期開始,能看出雌雄株,保留一穴一株兩性花植株,其餘拔除。如無兩性花之穴也宜補植。定植後之幼小植株不必以塑膠布圍繞四周做擋風保溫的設施,因網室已具有相同效果。

六、倒株處理

  定植時使主莖與地面成45度傾斜,俟成活伸長後約二個月進行第二次倒株處理;即依植株傾斜方向的根部一側稍挖起土壤,使其再傾斜,再行填土,如此可有效地使植株矮化生長,降低結果部位,便於網室內生長管理與收穫。

七、除草

  木瓜為淺根性果樹,雜草易與之競爭養分及水分,所以除草是必需的。人工除草時不可耕除過深,以免傷及根部。如以黑色PE塑膠布覆蓋整個畦面,可抑制雜草發生,節省除草,而且減少土壤水分之蒸散及增加保溫效果。

八、摘除腋芽

  生育初期之植株葉腋間長出之側芽,應在晴天時及早摘除,以免消耗養分及水分,延遲開花結果。

九、土壤水分管理

  木瓜葉片寬廣面積大,蒸散作用亦大,莖(幹)及根含水量高,生育期間需充份供應水分,不耐乾旱,如土壤缺水即易發生落葉、抑制植株生長,所以旱季應注意灌水。木瓜屬日間吸水型,於早上十時至下午二時左右為吸水高峰期,灌水時間應儘量與之配合,以提高效率。又木瓜根部忌浸水,當於畦溝灌水後,水分到達畦面一半時應停止供水,尤其在粘質壤土或壤土栽培時應特別注意,如每畦裝設一條噴帶,更可節省用水。當遇下雨而積水,須設法排水,如做高畦及排水溝等。土壤含水量如能維持在12~14%最有利於木瓜根部的吸水,過高或過低則吸水能力均降低。

十、摘除畸型花

  網室內之溫度變化大,日夜溫差大,使兩性株之畸型花容易發生,應摘除中央畸型花蕾,留二邊正常花蕾,以提高產量及品質。摘除的中央花蕾亦可做為人工授粉之花粉來源。

十一、網室維護

  網室內應防閒雜人進入,以防毒素病病源因人體的媒介而傳播,如有塑膠網破損應隨時修補以杜絕蚜蟲之進入。

十二、勤於巡園

  網室內自成另一種微氣候相;如通風較差、濕度較高、溫度變化大、日照較不足等,紅蜘蛛及白粉病增多,宜提早發現防治。一旦有一株感染毒素病,即當立刻砍除燒毀,否則仍會蔓延。結果期間時有授粉不良、形狀不整的果實應隨時除去。老葉或乾枯葉會消耗養分,影響通風,減少日照,增加病蟲害,應隨時割除。

十三、網罩拆除

  在網室內栽培生長之木瓜,例如十月栽植者,至翌年五月果實進入硬熟期,即可將網罩拆除,此時結果成功的果實如受毒素病的傳染,亦不致影響果實的品質,而網罩趕在颱風季節來臨之前拆除,更可避免受其危害。網罩拆除的時間應選在午後進行,以免受強烈陽光照射而影響植株生育,因網罩的遮光率約20%。網罩應妥為存放,以備下次繼續使用,大約可使用2~3次。

十四、病蟲害防治

(一)白粉病

  白粉病菌發生之條件為雨量稀少之乾旱期,溫度攝氏18~22度為其發生適溫。每年十二月至四月為主要發生季節,尤其網室內通風不良,濕度稍高,白粉病最易發生。初期於葉背面生有多數粒狀突起,不久其上著生白粉,後佈滿全葉,葉上表面則呈現黃至淡綠條斑。中期頂部葉片微向上豎起,葉柄短小,葉色黃化枯皺。後期呈黃色油狀不規則斑點或塊狀分佈,使葉片脆弱易折斷。本菌亦會感染葉柄及果實,在果實上呈現白粉之輪斑。

防治法:發病初期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廣藥劑施用。


(二)疫病(水傷)

  高溫多濕時,每年五月至十月最易發生,尤其下雨過後。

  離地面近的果實或樹幹發生最多,果實上先出現水浸狀病斑,並有膠狀物滲出,感染之果實變棕黑色而落果。

防治法:隨時摘除病果及過熟果並搬離果園,避免連作,注意防除蝸牛及螞蟻病菌來自土壤。地面舖塑膠布防止雨滴反彈至果實,可減輕疫病發生。

(三)炭疽病

  溫度攝氏20~30度及多雨水時易發生,分生孢子具潛伏感染的特性。危害果實及莖葉,尤其果實最為嚴重。自開花後至採收貯藏期間均可發生。潛伏感染後,果實於成熟初期表面發生近圓形且微凹陷之褐色病斑,隨果實成熟,斑點逐漸擴大凹陷,最後轉變黑色而腐爛。以70%甲基鋅乃浦可濕性粉劑400倍防治。

貳、土壤與肥料管理

  本瓜選地適當是成功的一半,它喜歡通氣良好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地勢較高,排水良好,避風方向,光照充足的地方,本瓜的根是含水量高的肉質根,肥大的主根浸水超過24小時以上容易腐爛,使植株枯死。
一般而言木瓜是淺根性作物,載重量又大,所以容易被風吹倒或拆斷。
木瓜也怕連作,如木瓜連作木瓜則生長發育不良,除非有機肥施用量充足可減輕連作為害,最好是相隔1~2年再種較為安全。
木瓜在中粗質地根系發育較佳,此等土壤較容易缺硼,而木瓜對硼又極為敏感,所以硼素的施用對木瓜來講常是必要的。
在微酸性土壤各種肥料吸收容易,對木瓜的生育及品質的提昇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調整土壤酸鹼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三要素推荐量(克/株/年)

單位:1公斤=1,000公克

說明:硫酸銨也可以改用尿素,但用量滅半,氯化鉀可以改用硫酸鉀,約增加入用量10%,對增加果實糖度有幫助。

二、施肥時期及分配率(%)


三、施肥時期及方法

(一)有機肥:最後一次整地前撒施做畦,每公頃用量10~20噸,如果用20噸有機肥則化學肥料可減施20%。

(二)追肥:木瓜生長迅速,不斷開花結果,消耗大量養份,所以肥料也要不斷補充,將全年用量分次施用,相隔2~3個月施一次;6個月以下施於樹冠外緣穴施或環施,深10~15公分再覆土。大樹翻開塑膠布施於畦腰覆土再蓋上塑膠布或濕潤灌溉後施於畦溝。

(三)硼素之應用:砂礫質之河床地、粗質地,在乾旱季節常發生果實缺硼症(呈現凹凸不平之腫瘤,並流出白色乳汁)。可用硼砂防治,在開花前每株施用25~5公克硼砂,或自10~1月間行葉面噴施1~3次,其濃度為25%硼砂液。

(四)土壤酸鹼度調整:

  酸性土壤中,鐵鋁活性較強,磷素易被固定,因此其有效性低,導致根部發育不良,同時酸性土壤鈣、鎂要素也低,石灰質材料不僅為酸性土壤改良劑,也為植物營養上之鈣、鎂質肥料,石灰質材之中和力以消石灰最強,次為石灰石粉、白雲石灰,矽酸爐渣較弱。大致上每公頃施用2,000公斤,pH5.0以下用石灰石粉,pH5.5~6.0用矽酸爐渣。

------------

木瓜倒著種,栽種新方法!

「不會吧!這是颱風過境的木瓜樹嗎?」一開始看到這張照片時,還以為木瓜樹是遭受到

什麼打擊重挫在地,原來這是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助理研究員李文立,研發出的木瓜株倒株栽培技術,將種植成片的木瓜株,全傾斜45度種植,這樣新奇的種植方式,可以達到收成增加、降低成本的效果!

原來一般木瓜碰到網架,就會停止生長,若使用木瓜株倒株栽培技術,枝葉碰到網架的時間延長,可以延長採收的時間,如此一來,農民還多出半年的採收期,不但減少架網室的成本,還可增加農民收益,可說是「一倒數得」啊!

感謝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助理研究員- 李文立 先生,大方提供數張照片,讓我們更清楚了解倒株栽培的木瓜樹,分享給大家,許多人也都慕名而來,想一探究竟。
這一株株橫倒的木瓜樹,除了強韌的生命力,還代表了台灣農業的技術,這樣倒株栽培技術,不但讓瓜農們有產量增加和提高收益的機會,也讓民眾們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木瓜!


木瓜病害及其防治
蔡竹固。1989。
嘉義農專推廣簡訊第32期: 16-17。

木瓜是一種熱帶果樹,屬於番木瓜科 (Caricaceae) ,原產於熱帶美洲,於清末方自大陸引進本省栽培。
民國六十四年木瓜輪點病猖獗發生以來,以致市售價格提高,各地農友競相種植;根據農業年報統計資料,六十四年栽培面積僅 1,658公頃,逐年增加,七十五年高達 6,268公頃,以台東、台南、花蓮三縣種植較多。
台農一號、台農二號、台農三號、台農五號是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種。本文介紹木瓜重要病害之發生及其防治方法,供農友參考。

一、木瓜輪點毒素病 (Papaya ring spot)

1.病原:木瓜輪點病毒 (Papaya ring spot virus) 。

2.病徵:系統性感染,新葉黃化變小,開展後呈現斑駁、嵌紋;葉柄及莖頂幼嫩部位形成長條形油浸狀斑點。植株矮化,不易開花著果。果實畸形,並出現同心輪紋。

3.發病生態:
(1) 除木瓜外,葫蘆科的西瓜、香瓜、南瓜、胡瓜、蛇瓜亦可作為寄主植物。
(2) 可經由機械傳播、蚜蟲傳播,但不經由種子傳播。
(3) 蚜蟲傳播行為屬非持續性,吸食病株 2-5 分鐘即有傳播能力,傳毒所需時間 15 秒,保毒時間 2小時。
(4) 有翅蚜蟲於乾旱季節(九月至翌年五月)密度較高,雨季密度低。
(5) 蚜蟲有趨黃、橙、綠色;對白色及反光雖有忌避,但並不完全。

4.防治方法:
(1) 栽培耐病性品種,如台農五號。
(2) 選擇清潔隔離地區栽培。
(3) 採用網室栽培。
(4) 網室育苗並事先以弱毒品系接種,以收交叉保護效果。
(5) 幼苗圍套塑膠袋及間作玉米,以減輕蚜蟲傳播。
(6) 園內避免間作瓜類作物。
(7) 拔除病株,深埋或燒燬。
(8) 人手、工具若接觸過病株,應以甩皂水洗滌去病毒。
(9) 防治媒介蚜蟲:選用 90% 納乃得可濕性粉劑 2,000倍、50%馬拉松乳劑 1,000倍稀釋液等防治。


二、木瓜疫病 (Phytophthora fruit rot)

1.病原:Phytophthora palmivora、P. parasitica屬卵菌綱。

2.病徵:被害果實先出現水浸狀病斑,並有膠狀物滲出,一面擴大一面產生白色菌絲體,菌體上的孢子囊產生游走孢子而感染健全部位,終於引起落果。
幼苗及成長株均可被害,引起根部黑腐,病株因而倒伏死亡。

3.發病生態:
(1) 本病原可殘存土中,游走子藉風雨、蝸牛、灌溉水傳播。
(2) 適合發病溫度為 28~32℃ 。
(3) 土壤偏酸、過濕,排水不良或氮肥過多,助長本病發生。

4.防治方法:
(1) 選擇排水良好區域種植。
(2) 選擇抗病品種,台農一號抗病力較強。
(3) 避免連作,與水田輪作。
(4) 避免過於密植,注意通風透光。
(5) 採用雞糞或牛糞作基肥,其他如豆餅或堆肥較不適宜。
(6) 病果或過熟果實應隨時摘除,搬離果園。
(7) 注意防治蝸牛及螞蟻。
(8) 雨季防治:四氯丹已於七十七年十月一日禁止銷售,可參考使用 80% 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500倍稀釋液或其他含銅藥劑防治。

三、木瓜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1.病原:Acrosporium caricae Noack 屬不完全菌綱。

2.病徵:本病原表生,危害葉片、葉柄、嫩莖及幼果,散生白色粉狀物,葉呈淡黃綠斑。

3.發病生態:
(1) 發病適溫 18~22℃ 。
(2) 以十二月至翌年四月無雨季節發病嚴重。

4.防治方法:
(1) 避免密植,注意通風透光。
(2) 藥劑防治:輪流使用下列藥劑,18.6%賽福寧乳劑1,000倍、50%免賴得可濕性粉劑 3,000倍、75%快得保淨混合可濕性粉劑 600倍、75%可濕性硫磺粉劑 300倍稀釋液。

四、木瓜炭疽病 (Anthracnose)

1.病原:Glomerella cingulata屬子囊菌綱,有性世代。Gloeosporium papayae無性世代。

2.病徵:幼果即受感染,尚無病徵;待果實成熟轉黃,初呈圓形水浸斑,繼而凹陷,出現粉紅色粘性孢子堆。
在葉柄產生橢圓病斑,使葉片提早乾枯;但在葉片無明顯病徵。

3.發病生態:
(1) 本病原靠雨水及風傳播。
(2) 最適發病溫度 25~30℃ ,全年皆可發生感染,但以八-九月最適合。
(3) 為害果實時,具有潛伏感染的特性。

4.防治方法:
(1) 收集乾枯葉柄及病果並燒燬。
(2) 於開花期使用 80% 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400倍稀釋液,每隔七天噴灑一次。
(3) 採收後果實可以熱水 (51~53℃) 處理 10 分鐘。

五、木瓜黑點病 (Black spot)

1.病原:Asperisporium caricae 屬不完全菌綱。

2.病徵:首先於下位葉背面產生水浸小點,隨後呈不規則小黑點略突出下表皮,葉上表面呈灰白或褐色斑點。
果實病徵與葉同。

3.發病生態:
(1) 本病目前發生於本省東部地區。
(2) 多發生於潮濕冷涼山區,每年九月至翌年二月發病。
(3) 平地發生於十二月至翌年四月。

4.防治方法:
(1) 將病葉及病果摘除燒燬。
(2) 藥劑防治:選用 80% 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 400倍、75%多保淨-M 銅可濕性粉劑 800倍,每七天噴藥一次。

六、木瓜黑腐病 (Black rot)

1.病原:Erwinia cypripedii細菌。

2.病徵:由株心處向下擴展,初呈水浸狀,後漸變黑枯死。葉片呈水浸狀斑點,後壞疽枯死。
病果的果皮上密布黑色病斑。所有的病斑部位常發出惡臭。

3.發病生態:
(1) 僅在台東、屏東零星木瓜園發生。
(2) 本菌病原性弱,僅在特殊環境下才成為嚴重病害。

4.防治方法:
(1) 剷除病株或廢耕以防止病害蔓延。
(2) 目前尚無有效的推薦藥劑。


七、木瓜缺硼症 (Boron deficiency)

1.病徵:被害果實呈現瘤狀突起,但仍保持綠色;果肉硬化,風味變劣,無食用價值。

2.發病生態:
(1) 在砂質、礫質而缺乏有機質的土壤較易發生。
(2) 每年的十月至翌年四月低溫乾旱季節發生。
(3) 果實一旦發病,無法以施用硼砂來恢復。

3.防治方法:
(1) 多施用有機質肥料。
(2) 施用硼砂:以土壤施用,每株 0.5~5 公克;或硼砂 400倍稀釋液葉面噴佈。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2 則留言:

  1. 我是马来西亚人 ,我花了6个月的时间,培植木瓜幼苗。幼苗不但长不壮 而且 根本还坏了。请问该怎样解决

    回覆刪除
  2. 請參考本文改善......氣候與排水很重要

    回覆刪除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