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生的一句話:對於學習,最大的考驗是恆心毅力,其次才是智力:你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有恆使你成為有用的人。
如果大學新鮮人特別需要忠告,那是因為眼前美好的四年時光就要開始,善用的話是黃金歲月,不然就是生命最可惜的浪費。
因為要寫這封「信」,我不免回頭想想久遠以前我自己剛成為新鮮人時是什麼心情:我進大學時的情況大概不怎麼典型,因為我高二時台大有一個刊物社團邀我加入,所以等我考進去,校園裡已有許多分散在各系的熟人。我高中那班可能也是台灣聯考史上的一個紀錄,同班四十幾人有三十七個進了台大。
這樣一個「非典型」的大學生活起點,有得有失。我沒有經歷多少新環境的摸索,彷彿順理成章就融入了當時的台大校園,大學的起點其實有點平淡。但我周圍的熟朋友都是各學科的「達人」,「無友不如己者」的理想大概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這些出色的同儕,在經過漫長的人生歲月之後回顧,多數在國內外各有專業上的成就,台灣當代的科技文化發展,不少是當年同窗的貢獻。
80年代台灣奇蹟
在自己有限的「非典型」大學新鮮人經驗之外,二、三十年來我有許多機會在第一線上觀察大學生的變化。這段期間,台灣的大學急速地從菁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基礎放大了,大學生也就變得極度多樣。在我的年代,小孩從小學到大學,單純地成長,彼此有接近的的人生觀,多半勤奮務實;也有更整齊的素質--包括文史數理各學科的基本能力、閱讀基礎、中英文能力,等等。「把書念好」在當時就接近是全部的人生大事。有點無趣,是的。但台灣第一波經濟奇蹟的主要成因,公認是教育的成功--包括最優秀的大學生紛紛出國,得到先進國家的教育體系接棒養成;沒出國甚至不一定接受了大學教育的,則成為留守的中堅。八○年代兩軍匯合,遂創造出台灣奇蹟來。
同學多樣創意多
經濟起飛後愈來愈「多樣」的大學生,有些也具備了類似當年那些「菁英」的條件(可能更好--因為如今知識取得遠為便利),且因為拘束少了、資訊多了,他們富於創意,勇於表現。我們這一代父母師長,看了偶爾搖頭,但多數時候是驚詫暗喜的。
但不能諱言,我們確實有更多缺乏知識好奇心的大學生。因為缺乏知識好奇心,也就不探索不閱讀,基本學科能力近於空白。他們史地常識極度欠缺,不知道林黛玉或曹操是誰、梵諦岡意義何在。他們雖念了國中加高中的英文課,卻可能連二十六個英文字都記不全。可是因為大學那麼多,即使這樣的學生仍會有學校可進。我們卻不能不憂慮:這樣的「大學生」,有意義嗎?
成新世代的人才
親愛的大一新鮮人:如果你是校園裡好學的菁英,我希望你也自期勤奮務實,且勇於開創。能這樣,你將是新世代最難以取代的人才。但倘若你是學科總分不到100分的大學生,我要建議你在成為新鮮人的第一天就下定決心:每天連同例句至少背一個英文單字,每個月至少讀一本有經典地位的好書,每學期至少挑一門跨系而有養分(不是「營養學分」)的課去選修。進大學時你也許不是夠好的學生,但你痛下決心,出校門時要甲胄齊全,該有的起碼知識和語文能力都能具備。有這樣的基本條件,加上新時代的活潑創意,你會比當年「無趣」的我們更具實力。如果我們期望有第二波台灣奇蹟,今天的大學新鮮人將是希望所寄!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校園博覽會/校園指南/名人經驗談》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