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門「綠生活」 | 🍄樂愛生活手札

手機網頁選單

願 疫情遠離世界每一個人
你我心中有愛 生活就更心安

2011/02/27

樸門「綠生活」

👀 關注 20/03_ 字放大

文‧郭麗娟 圖‧林格立
「家」是每個人最容易掌握,也最容易改變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陽台或院子,從收集屋頂的雨水、種植自己的食物、製作堆肥改變盆栽土壤等,當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農夫,這就是樸門的「居家實踐」。

住在台北市的美汝,有兩座很小的陽台,大約只有25公分寬的鐵窗架可以擺放盆栽,即使在這麼狹小的空間裡,她仍種滿各類蔬菜,甚至有百香果和薄荷。

喜歡動手DIY的許伯伯,利用住家後方廢棄的舊牆,回收磚塊,在家門前的街角堆砌出一個「螺旋花園」。他說,花台雖小,但是多一棵植物就多一份都市保水功能,也多一些水氣回到天空,加入水循環的行列。

如果有更多住在都會叢林的人願意加入「城市農夫」行列,家家戶戶打開窗、或是走在巷弄間,就能採集到當季的青蔥、九層塔、絲瓜、地瓜葉等,這樣的城市風貌會是多麼的健康多元!

屋頂上的一畝農園

「樸門是有意識地設計與維護一個具有農業生產力的人為生態系。」澳洲學者默立森強調,其中的核心策略,就是將食物生產系統重新帶回城市。

他曾舉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曼人為例,布希曼人擁有一種多年生、稱為morama的原生豆科植物,以往他們會外出採集,但是當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土地後,就很難找到morama豆。默立森指導他們在自家園圃種morama豆時,他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之前從來沒想過能這麼做。

十多年前,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的美景水畔飯店,就開始利用飯店屋頂所種植的香草、蔬果、蜂蜜來研發、變化菜色,每年還至少省下16,000美金的食材支出。

綠辦公室,節能省錢

在台北都會區也有這麼一所頂樓生態農園——「環保尖兵」文魯彬的博仲法律事務所。

該事務所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某大樓的12與13樓,由於原來的設計未考慮到通風與遮陽問題,因此高溫夏季,需耗費相當多的電力來緩解悶熱問題。為了推動環保,透過建造生態農園來降低室內溫度,2006年事務所就委託樸門農藝家孟磊設計、施工。

「高樓屋頂生態農園與一般農園有著相當不同的微氣候條件,包括日照量大、風強、水分蒸發速率高等問題,舉凡植物的挑選、各種設施要如何抵擋強風,尤其是颱風的侵襲等,都是設計上的挑戰,」孟磊說。為了營造比較濕潤的環境,孟磊設計小水池來調節微氣候;此外,因考量屋頂可利用的空間只有50坪,他也透過設計發揮多重功能來達到資源循環的目標。例如,在屋頂上興建一所可將排泄物分解成植物肥料的「人糞堆肥廁所」。

打開「人糞堆肥廁所」的門,文魯彬很自豪的對訪客說:「一點味道都沒有!」上完廁所後,利用木屑和草料把身體解放的廢料蓋上就聞不到臭味,收集成桶後,只要密閉腐化兩、三年,就變成植物最需要的肥料。

廁所旁還有幾個大桶,有的堆放製作天然肥料用的落葉、廚餘,有的接雨水灌溉,種植用的「花盆」也是用廢棄輪胎堆砌而成,頂樓女兒牆四周還種滿爬籐植物。

結果,隔熱效果出奇的好,2010年9月的大熱天正午,室外溫度高達攝氏43.5度,但屋頂女兒牆植栽下方,竟只有攝氏30度;事務所的用電度數也從2005年的11萬5,950度,到2009年已降為9萬5,441度,省下17%的用電量。

在水資源方面,2007年事務所全面換裝省水馬桶後,單次沖水量也從7、8公升降為1、2公升。若拿2005與2010年的數據比較,竟省下44.8%的用水量。

社區荒地,點土成金

再看社區荒地「點土成金」的例子。

站在花園新城涵碧樓長有二十幾種植物的公共車道上,讓人很難想像這裡兩年前還光禿禿一片。德國籍住戶郭沁仙(中文名)表示,公共車道後方的邊坡地原本有幾座墳墓,經多年協調,建商於2008年遷走後以工程廢土回填。車道雖然鋪有水泥,但最上層的表土砂質成份居多,水泥下方的泥土在雨水長年沖刷下漸漸掏空,車道隨之凹陷龜裂,因此三百多坪的公共車道空間,逢雨便一片泥濘,夏季乾旱時還會刮起沙塵暴。

之後郭沁仙向樸門講師請教,謀求解決之道,在唐敏的協助下,決定以人為方式復育綠地。

由於車道坡度達15度,唐敏建議採用「積水溝渠法」減緩雨水流速、留住泥土和有機質。居民用三根竹子做成A字型支架,正中央用繩子綁一塊石頭或鐵鎚,做出簡易又環保的「水平測量器」,用來測量等高線,接著將修剪下來的樹枝和棕櫚葉堆放在挖出凹槽的等高線上,利用枝葉減緩雨水流速,等高線之間和整片公共車道都鋪上麻布袋留住土壤。

康敏還帶領社區居民在復育的綠地上撒種子球,這種由日本福岡正信先生發明的「種子球」,是用黏土包住原生植物、蔬果種子,等黏土乾透便直接丟撒到土地上,「種子球」是藉黏土保護種子,避免被動物和鳥類吃掉,之後等待雨水將黏土融化,種子落土便可發芽成長。

居民還在靠牆處放置空心磚,填土種上南瓜和馬鈴薯,邊坡上也種有扁柏、茄冬、台灣欒樹等多年生樹種,以及木瓜、釋迦等果樹。短短幾個月,大花咸豐草引來台灣黃蝶美麗身影穿梭飛舞,長尾蜥、樹蜥也經常造訪,居民種下的南瓜、木瓜陸續結出飽滿果實,更重要的是,因為住戶的參與,強化了社區中的人際關係,孩童也體會到落實永續生活的內涵與精神。

城市修復,快閃美化

除了居家空間外,都市公園與綠帶也是值得開發利用的地方。

以1996年起源於美國奧瑞岡波特蘭市的「城市修復」運動為例,當時社區裡的青少年為公共空間注入創意與活力,例如彩繪十字路口、在路口角落設置花圃等,讓繁忙的路口變身為社區居民交流的廣場。

他們採取游擊方式,利用夜晚攻佔十字路口或都市廢地角落,以最短時間整理垃圾、栽種花草,將堆滿垃圾的角落變成美麗的小花圃。由於這些人在攻佔、布置之後便解散,花圃裡的花草就要自立自強,這時強調低維護、省時省力的「樸門」就成了最實用的方法。

這幾年,孟磊的「大地旅人」和亞曼的「都市遊騎兵」,先後仿效「城市修復」運動,邀集熱心公共事務的同好,利用夜闌人靜之際,聚集在被荒廢或雜草叢生的公園或綠帶,以「三明治種植法(或稱「原土種植法」)」快速清理,也就是先鋪上一層有機質,上方再覆上可分解的瓦楞紙或香蕉葉等,最後覆上一層土壤,然後鋪上稻草、米糠等覆蓋物,撒下種子後便離開。

「到公園散步的人看到荒廢的空間被整理乾淨,接著又長出番茄、地瓜葉都覺得很新奇,有時住在附近的居民還會接手照顧和採收。」亞曼表示,公園改種既有觀賞價值又能食用的植物,不僅無損「美化」功能,還能生產食物分享給市民和弱勢者,在糧食匱乏的現代,相當值得地方政府思考與推廣。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02月號)
.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按讚時可留言)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本文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最新文章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隨機推薦文章

焦點文章

老長壽需要的5個微條件,第一條就顛覆傳統觀念了!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