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霸王寒流急凍台灣96小時! 創攝氏-3.7度歷史低溫紀錄
編輯:網編組
2016年1月下旬席捲北半球的寒潮,影響範圍包括東亞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還有北美的加拿大、美國等地,並造成過去少見下雪記錄的地區降雪。這次的寒潮被認為是極端天氣現象,主要因負北極震盪所致。
介於副熱帶與熱帶之間的台灣,在這場霸王寒流中創下多數觀測站入冬以來的最低溫,並造成多處降雪或霰,2016年1月23日至25日,當時台灣北部多個低海拔山區降下皚皚白雪,包括台北市陽明山、貓空、北投,新北市烏來區,苗栗縣南庄,桃園龍潭和楊梅等地。
除了海拔不到200公尺的桃園市楊梅區之外,新北市新店區部份低海拔山區也出現了10公分厚的積雪,1月24日下午4點台北氣象站測得設站以來第一次冰霰的紀錄,而苗栗縣南庄鄉的鹿場部落也有積雪情形,另外,陽明山鞍部則是創下攝氏-3.7度的歷史低溫紀錄。
這次寒流在台灣導致部分災情,全台至少有60人猝死,同時造成12間學校因積雪導致的交通問題25日當天還停班停課一天,多間學校還是第一次因為寒流而停課。此外,新竹縣和苗栗縣等地的茂谷柑、高接梨、草莓等作物被降雪覆蓋導致農損、西南沿海地區的養殖漁業亦有大量魚群暴斃情形,全台農林漁牧業損失約35億台幣。
不是說今年是暖冬嗎,那麼這兩天為什麼這麼冷?氣象局預報中心在前兩天發佈了一段三分鐘的影片,以動畫來說明這次的寒流是由於「北極振盪」出現負值所造成的現象,用淺顯易懂的動畫讓人們瞭解。
何謂「北極振盪」?在影片中提到,冬天的寒帶北極圈常刮起寒風,南下入侵溫帶地區,但是幸好有環繞北極的「極鋒噴流」,即極區附近風速最強勁的氣流,將北極的寒風牢牢鎖在極區內,使得極區內的天氣更加酷寒,反之溫帶地區則是維持溫暖,稱為「正北極振盪」。
專家表示,近日北半球寒氣逼人,是由於氣候暖化打破「極地渦旋系統」平衡,導致北極冷空氣大舉南下帶來寒潮,天氣驟冷與地球變暖現象並沒衝突。美國政府及民間科學家1月20日都宣布2015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造成寒潮的原因有多種,許多專家認為,這與北極氣候變化有密不可分聯繫。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表示,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體積在近30年減少20%,極地海洋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因此向寒冷的高空移動,令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導致氣溫驟降。此類現象近幾年不斷發生。
此外,由於全球變暖以及氣候異常,外界暖空氣大量入侵,也會使原本穩定的「極地渦旋系統」失去平衡而分裂南下,引發寒潮。專家指出,人類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酷暑、颶風、嚴寒等極端天氣事件幾乎成了「常客」。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太空總署(NASA)等專家1月20日開視訊會議,宣布2015年全球陸地及海面平均溫度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較20世紀平均溫度高出攝氏0.9度,是本世紀第4次打破最高氣溫紀錄。
美國民間全球氣候研究組織「貝克利地球」(Berkeley Earth)稱,2015年比2014年平均高了0.14℃,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溫度則高了1℃,即已去到升溫災難後果「關鍵2℃」的一半。
2015年成最熱的一年,讓英國劍橋大學氣候專家霍普(Chris Hope)贏得2000英鎊。霍普5年前跟2名不相信氣候暖化的科學家分別打賭1000英鎊,打賭2015年氣溫會比2008年低超過0.1度。
原文網站:-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相關系列文章: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延伸閱讀(同類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