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18年的漁獲量總數也不過44萬噸,跟真的「限制」比還是有段差距,加上還有部分私自捕撈未列入紀錄,未來是否要依據國家或是地域性來制定捕撈量,將是新的議題。
此外,中國作為新興消費市場,不少日本餐廳在上海或北京等地不斷開張,也拉抬了秋刀魚消費量。
根據統計,台灣的秋刀魚漁獲一半以上是銷到中國、再來才是日本與台灣國內自用。
就有日本自民黨的議員曾說,當初推廣和食的美意,結果到最後變成壓縮到日本人的食用空間,想想還真是有點諷刺,在秋刀魚上尤其明顯。
就連日本的和食連鎖「大戶屋」每年會舉辦的「烤秋刀魚限定定食」活動,也因為捕撈銳減,不得不終止提供。
水產王國的危機?
其實不只是秋刀魚,日本在推廣和食造成旋風後,也讓鮪魚與鰻魚等數量開始激減。
雖然日本在養殖鮪魚與鰻魚的技術上相當成熟,不過秋刀魚因為過去產量穩定,並沒有真正養殖。
依照這樣的速度,不出十年,秋刀魚的產量一定會低到要變成瀕臨絕種的魚類,各國如何在現在開始加強防範,將成為重中之重。
單就秋刀魚來看,殘酷的是,今年8月的漁獲量1008公噸,跟2018年近9000公噸有著天壤之別,就算從這幾年的8月來看,最差的2016年仍有4000公噸,也讓今年的秋刀魚價格比過往高漲一倍之多。
同樣的情況也威脅到漁夫們的生計,捕撈秋刀魚至少要出海兩天,包括柴油與人事費用等都相當昂貴,今年秋天的捕撈期,也有漁船在第一次捕撈過後,第二次乾脆先休漁一輪。
宮城縣女川當地63歲的漁業加工公司社長也說:「體系是一整串的,包括製冰、運送、加工、魚商店等都會影響。」準備了一年的秋刀魚祭典,結果成為「空白的一個月。」
根據記載,日本捕撈秋刀魚已有超過300年的歷史,過去作為「大眾食用魚」,秋刀魚是細長、肉不多的魚種,卻在日本的國民記憶中佔據很長時間。
過往被中國、台灣給棄食的魚種,在2000年後開始翻紅,如今也威脅到日本的傳統。
現在開始魚類資源管理也許晚了些,但日本「秋之味覺」能否在往後持續成為國民記憶,有賴全世界在這時候一齊發聲,共度難關。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
魚群到底去了哪裡?日本將矛頭指向自己的兩位鄰居。
經濟成長、加上引進和食,原本不太吃秋刀魚的中國,消費需求從10年前開始成長,超過13億人口的口腹之慾,快速推升捕撈量,到2017年為止的短短4年內,就飆漲30倍之多,2018年已達到9萬多噸,進口量更是居高不下。
消費力驚人的中國被點名並不意外,但其實它的秋刀魚捕撈量,只占全球第三,連愛吃魚的日本捕撈12.9萬噸,也只屈居第二,第一名則是捕撈17.8萬噸的台灣。
│2013年超越日本 台灣秋刀魚捕撈量世界第一│
台灣的確在2013年,躍居世界最大的秋刀魚捕撈國,去年捕撈量大約是日本的1.4倍,但其中只有2萬-3萬噸是供給國內,剩下的幾乎都賣往中國和南韓。
而在被台灣超越之前,日本每年的捕撈量,其實都高達20萬-35萬噸。
日本農林水產省認為,全是因為台灣和中國出動大型船隻,在公海過度捕撈,導致秋刀魚抵達日本沿海之前,就被吃乾抹淨,只在自家經濟水域作業的日本漁民,才會沒魚可撈。
為此,18日閉幕的「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上,日本代表還第三度提案限捕。
喬不定的各國配額先擺一邊,委員會首次決議,今後8個會員國的整體漁獲上限,將是55.6萬噸,並將公海和經濟水域分開計算,上限分別訂為33萬噸和22.6萬噸。未來2020年在公海的漁獲量,不得超出2018年各自的紀錄。
中國難得不像過去兩次一樣,大喊反對,但細看這數字,其實比去年各國的捕撈量43.7萬噸,還多了27%。而且早有日本專家認為,過度捕撈,並不是秋刀魚減產的單一原因。
│誰殺了秋刀魚?日本專家歸咎海水溫度上升│
秋刀魚是洄游魚類,每年順著親潮兩個分支,分別南下公海和日本沿岸,所以台灣搶先日本攔截的說法並不成立。
而日本秋刀魚專家巢山哲也指出,從2010年開始,親潮第一分流的北海道東側,就出現巨大的暖水區,討厭高溫的秋刀魚拒絕南下,或改道前往第二分流,日本自然等不到魚。
況且相較於其他魚種,秋刀魚40多萬噸的魚獲量,和高達200多萬噸的總資源量一比,已經是偏低。
│世界第三!日本海鮮大國 年吃全球8成黑鮪魚│
受到宗教等因素影響,日本在明治時代之前,曾有1200多年都禁止食用牛馬雞等「五獸」,民眾改吃海鮮取代肉類,精緻的相關飲食,成為日本的代名詞,也將他們推上海鮮消費大國之列。
雖然2016年,日本每人的水產消費量,已經銳減到20多公斤,但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調查,2018年日本的海鮮消費量仍僅次於中國和歐盟,位居世界第三。
這個全球人口排名第11的國家,每年更吃掉全球8成的黑鮪魚。
無論秋刀魚、黑鮪魚,還是魷魚,近幾年數量都不斷銳減,聯合國糧農組織就曾警告,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魚種,都正面臨枯竭或過度捕撈。
海中資源有限,人類慾望無窮,要如何永續共存,恐怕不是單一限捕,能解決的問題。
(民視新聞/謝郁瑩 專題報導)
原文網站: 更多文章歡迎至原PO網站瀏覽
喜歡本文🔔按讚或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