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純淨使者:緬梔(雞蛋花)的浪漫與故事
在台灣炎熱的夏季,有一種花卉總是以其獨特的姿態和芬芳,為城市增添一抹南國風情。它就是我們熟知的緬梔(Plumeria rubra linn),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雞蛋花。
這種迷人的植物不僅花形優美、香氣宜人,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與實用價值。如果你曾被它乳白色花瓣和鮮黃花心吸引,不妨停下腳步,深入了解這位來自熱帶的美麗嬌客。
雞蛋花的熱帶風情與命名故事
緬梔原產於美洲的墨西哥至委內瑞拉一帶,如今已遍佈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荷蘭人最早在 17 世紀將其引入台灣,而至 1910 年,緬梔已在台灣被大量引種栽植。
**「雞蛋花」**這個可愛的別稱來自於它花朵的形狀和顏色:花瓣外部呈乳白色,內部中心則呈現鮮明的黃色,就像是剝了殼的雞蛋,因此得名。
除了雞蛋花,緬梔還有許多別稱,例如「蛋黃花」、「印度素馨」、「蕃仔花」等。而其中最特別的可能是**「鹿角樹」**。這是因為緬梔在冬末春初落葉時,光禿禿的粗壯枝條看起來極似鹿角,形態別具一格。
形態特徵與緬梔花語
緬梔屬於夾竹桃科,是一種小喬木,株高通常約 3 至 5 公尺。它的枝條粗大且柔軟,當折斷時會流出白色乳汁。葉片簇生於枝條頂端,葉脈整齊且平行,冬季會完全落葉。
緬梔的花期通常從春末夏初(約 4 月)一直持續到秋季(約 11 月)。聚繖花序頂生於枝條上,花朵大而美麗,帶有濃郁的芳香。除了最常見的乳白色與黃色組合,還有紅花緬梔或粉紅色的雜交品種。
緬梔的花語充滿正能量:「孕育希望、復活及新生」。它象徵著低調、含蓄與平凡的愛,為繁忙的生活帶來一絲寧靜與浪漫。每當花開時,落英繽紛地鋪灑在地面,為這城市增添了熱帶特有的浪漫氣息。
用途與象徵:從園藝到佛教
緬梔不僅是優美的園藝植栽,常被種植在庭園、公園和校園中,也具有多種實用價值。
1. 香精與用品: 緬梔花(包括白、紅、黃色品種)可提煉出香精,用於製造高級化妝品、香皂和食品添加劑。此外,曬乾的鮮花還可製成雞蛋花茶,據說有潤肺解毒、止咳的功效。
2. 宗教與文化: 在許多熱帶地區,緬梔花被視為神聖的植物,並廣泛用於宗教儀式。在佛教文化中,緬梔花被稱為**「佛花」**,是「佛教五樹六花」之一,象徵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追求內心的純淨與清靜。
緬梔在國際上也有重要的象徵地位,例如印尼、寮國和帛琉都將其列為國花。
毒性與安全使用須知
儘管雞蛋花美豔迷人,但必須特別注意其安全問題。緬梔花全株的白色乳汁具有微毒性,屬於夾竹桃科植物的保護機制。
根據植物專家和醫學報導,如果觸碰到白色汁液,敏感人士的皮膚可能會出現紅腫或疼痛。誤食汁液或樹皮則可能導致嘔吐、腹瀉、發燒、噁心、嘴唇紅腫和心跳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雞蛋花毒性主要來自於其所含的生物鹼,並非整株植物皆有毒。雖然在民間流傳有用雞蛋花入藥或製茶的習慣,但這是指經過專業處理的部分。強烈建議一般民眾避免直接食用未經專業處理的雞蛋花,尤其應避免兒童接觸其乳汁。
種植與照顧:讓雞蛋花綻放
緬梔是相對容易照顧的植物,但它需要特定的環境才能繁茂生長。
1. 日照與溫度: 雞蛋花喜光,日照越充足,生長越茂盛,花朵也越多且香。它適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攝氏 20°C 至 26°C。緬梔不耐寒,在溫度低於 15°C 時會進入休眠,低於 8°C 則可能死亡,因此在寒冷地區需要特別保護。
2. 土壤與水分: 雞蛋花喜歡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質壤土,同時耐旱但怕積水。澆水應遵循「不乾不澆,見乾即澆,澆必澆透」的原則。夏季需要增加澆水頻率,但務必確保排水順暢,避免根部腐爛。
3. 繁殖: 雞蛋花主要通過扦插法繁殖,成活率高。剪取約 20 公分長的枝條作為插穗,待切口白色乳汁風乾結痂後(約一週),再插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並放置於通風陰涼處。約 30 至 40 天後即可生根。
緬梔以其獨特的熱帶風情、美麗的花形和宜人香氣,成為夏季庭園不可或缺的景觀。了解它的特性並提供適當的照護,就能讓這朵充滿希望的「雞蛋花」在你的空間中持續綻放。
如果您對緬梔的種植或其藥用價值有任何疑問,歡迎交流!
--------------
別稱 : 雞蛋花、蛋黃花、印度素馨、鹿角樹、蕃花、蕃仔花,緬梔子,大季花、鴨腳木
學名 : Plumeria rubra linn。
名由 : 花辦中心呈鮮黃色有如蛋黃般,故名「雞蛋花」。
原產 : 美洲的墨西哥至委內瑞拉一帶,現在它的蹤跡已遍佈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荷蘭人曾於一六四五年間引入台灣。台灣於1910 年大量引進栽種。
分類 : 夾竹桃科,緬梔屬。
緬梔花語:孕育希望、復活及新生。
生活中低調、含蓄及擁有平凡的愛,如實道出人生的最佳寫照。
在繁忙工作和生活瑣事之餘,不妨停下腳步欣賞這位春末夏初到訪的花嬌客,具有熱帶風情的緬梔花,每逢花開時鋪灑地面落葉繽紛,為這城市增添浪漫氣息。

緬梔花基本資料
莖:小喬木,株高約 3~5 公尺,樹皮灰白,枝條粗大,柔軟有乳汁。
花:花頂生,聚繖花序,具長花軸;花萼細小,深 5 裂;花冠漏斗形,長 5~6 公分,5 裂,裂片約為冠筒的 3 倍長,橢圓形,作迴旋覆瓦狀排列,外部乳白色,中心及基部為黃色,具芳香;雄蕊 5 枚,著生於冠筒基部,極為細小;子房半下位;
花期 : 4~11月,夏秋間於枝頂抽出聚傘花序,花極香,大而美麗。
品種:另有紅花緬梔、雜交緬梔,花色粉紅或濃紅,花瓣較長,迴旋覆瓦狀排列較不明顯。
果實:果實為蓇葖果,雙生條柱形,長約 15~25 公分,熟後側裂;種子多數,褐色,扁凹狀。
分布:
多被栽植於庭園,公園及校園內,供觀賞用。
用途:
1.園藝植栽用:樹姿優美,開花美麗,合庭植美化,盆栽需用大盆。
2.藥用:性味:花:甘、平、氣香。
效用:
也可將鮮花曬乾後供泡茶之用,俗稱雞蛋花茶。
可做園林綠化、庭院佈置、盆栽觀賞的首選小喬木佳品。
木材白色,質輕而軟,可制樂器、餐具或傢俱。
緬梔花在佛教中的用途
因為這種花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所以經常用於宗教和傳統儀式。
在佛教文化中,緬梔花被稱為“佛花”,經常出現在寺廟和祭壇上。
緬梔花的象徵意義
在一些亞洲國家,緬梔花被視為純潔和美麗的象徵。
特性:
緬梔花就是我們平常知道的「雞蛋花」。
緬梔因其花瓣乳白似蛋白,而中心基部具有鮮明的黃色又如蛋黃,故稱「雞蛋花」。
緬梔的葉喜歡熱鬧,愛跟兄弟姊妹擠在一起,都長在枝條的頂端,站在樹下,可以看到清楚的枝條,枝條下端沒有葉的部分,明顯地留下落葉後的葉柄痕跡,就是「葉痕」,看它的葉子,葉脈非常明顯,排得整整齊齊,好像拿尺畫的一樣。
花有香味,增加它成為庭園樹的魅力。但是汁液具毒性, 其白色乳汁有毒,誤食造成嘔吐、腹瀉、發燒、惡心、嘴唇紅腫、心跳加速。
‧更多資料:
https://tbd.tbn.org.tw/plant106/WebPlantDetail.aspx?tno=514018011 緬梔

種植與繁殖
土壤 :
其適宜溫暖氣候,不耐寒,但能耐蔭;生長適溫為攝氏20℃~26℃,溫度如果低於攝氏15℃以下,植株就會進入休眠期,低於攝氏8℃,有可能會死亡。
因其不耐寒,在溫帶栽培冬季落葉是其耐寒性差的表現,宜入室越冬。在最低温度降至10℃ 前,移入室內,置於陽光充足處,保持室温10℃~15℃ ,就不會凍死,翌春即開始發芽長葉。
管理 :
如果要移植,最好在冬季落葉後至隔年春天發芽前。
水份 :
春秋季間隔1~ 2日見土乾澆一次水,夏季晴天每日早上澆一次,傍晚如土乾再澆一次,雨季要注意倒掉盆中積水,冬季十天半月澆一次,保持盆土微濕不乾即可。若是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濕地,其葉子甚大,且不易開花。
施肥 :
生長期間可以每兩個月施1次緩效型肥料,薄施天然有機肥或三要素之化學肥料,亦可每週施與液態肥。
換盆時,宜在培養土中加20 ~30克 骨粉,50~80克 過磷酸鈣(因其喜生於石灰質土中,故要注意補充鈣質),5~10月,10~15天施一次淡薄的腐熟有机肥或氮磷鉀複合肥,勿單施氮肥,防徒長,切記冬季不可施肥。
繁殖 :
扦插法可於5月下旬至6月上旬,從分枝處剪取長20厘米 左右的枝條作插穗,切口會有白色乳汁流出,如不處理就扦插,插穗易腐爛,可將其放在通風良好的陰涼處,約1週左右待傷口結痂後再行扦插,或是將傷口蘸草木灰、硫磺粉,待稍乾後再插入排水良好之砂質土壤內,置於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切記不可陽光直射,並於發根期間經常性給水,約20天後移至早晨或傍晚能見太陽的半陰涼處,30~40天可生根,成活率高。
播種法即為實生苗,以春秋兩季為宜,種子發芽適溫約攝氏24℃~28℃,播種後保持濕度,選擇砂質壤土,將種子播入其中,早晚澆水一次,約經3~4週種子發芽,種子平均發芽率看個人的功夫,大抵上來說有高達60%~70%左右的發芽率。我個人現在若是種子新鮮的話,發芽率平均可高達90%以上,最高100%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言需要注意禮儀和法律規範,須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擊觸犯公然侮辱、誹謗等罪名。